AI、神器、代言人……大招妙招共助生活垃圾分类推进
作者abc:环卫微视界
2022.01.10


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前期如何宣传发动?执行中怎样监督监管?如何快速宣贯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垃圾分类知识?创意能否更好引导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科技能否助力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今天通过一组资讯,看看全国各地各单位有哪些精彩做法!


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类管理“精细化”


自2019年7月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来,上海的垃圾分类成效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上海街头巷尾的一道“风景”,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在垃圾分类具体推行过程中,数字化帮助杨浦克服了一道道难关。上海市分减联办曾在《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物流信息“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为生活垃圾监督管理、分析预判及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为进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全力争取杨浦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在全区前列,杨浦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垃圾投放点位或厢房的智能化建设。加强对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落实问题发现—处置闭环流程,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对此,杨浦结合大量数据样本,探索专门用于识别乱丢垃圾、混合投放、垃圾桶满溢的智能算法,并将算法置于摄像机内置的AI芯片上。依托AI摄像机加智能识别算法的自动发现功能,2021年上半年,杨浦多个小区试点开展垃圾分类指导员撤离居住区。


在垃圾分类指导员撤离后,设置AI摄像机的垃圾厢房通过自动化的识别及语音提醒,大幅降低了垃圾投放时间段外的小包垃圾乱堆放现象,有效提升了垃圾厢房及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在培养小区居民按时、定点投放垃圾习惯的同时,也帮助保洁员减轻了工作量,还为小区物业、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等减少了垃圾厢房值守及巡查所需的人力物力,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创建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下一步,杨浦计划将生活垃圾各相关点位信息以地图形式展示,便于监管;综合处理日常巡查、源头监控、社会监督等各类问题线索,形成闭环处置流程;自主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报表,帮助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管理工作数据化、精准化;同时,将环卫清运及可回收物的企业自建平台统一纳入,实现全程管理。

江苏连云港赣榆:智慧科技助力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垃圾分类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这一绿色共治“新常态”成了生活中的“必修课”。江苏省连云港移动赣榆分公司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智慧分类和监管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集科技感、趣味性、体验式于一体的智能垃圾分类、数据监管系统,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与治理进行全链条信息化管理,不仅满足了垃圾主管单位的监管需求,还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效能,切实为居民便利化落实垃圾分类提供服务,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处。

  指尖轻松“识垃圾”


  “喝奶茶,杯子属于干垃圾,珍珠属于湿垃圾,奶茶倒进下水道,那杯盖属于什么垃圾?”面对灵魂拷问,是否茫然失措毫无方向感?现在您只需拿出手机打开赣榆区垃圾分类小程序就能搞定。连云港移动赣榆分公司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垃圾分类指引”和“垃圾分类词典”,不仅解决了传统纸质版宣传篇幅的局限,还能实时更新。比如口红、过期药品等分类,都能在小程序里得到答案。除了“识垃圾”外,垃圾分类小程序还可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快递一样方便。快递包装纸箱、塑料瓶、玻璃瓶甚至废旧电视、洗衣机等,都可在线下单,预约上门时间,系统自动生成预约回收的二维码,网格员上门回收是扫码识别,确认回收,给予相应的积分。



  智能回收“变废为宝”


  近日,一款通过刷卡或手机操作就可以自助投放、积累积分、现金返还的24小时智能垃圾回收站陆续出现在连云港市赣榆区翰林公寓、中央悦府和城西公园等地。


  这款智能垃圾回收站是由连云港移动赣榆分公司依托互联网、线上支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地方承建的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装置。该设施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助投放、在线交易、现金返还等功能,用于居民端的可回收物收集,包括废金属、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等生活垃圾,还具备身份识别、智能称重、智能监控、数据回传等功能,居民可以通过APP扫码、刷卡或是手机号码登录投递,通过智能称重显示投递的重量与金额,获得积分,积累到一定积分值后可直接提现或线上提现,让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从居民投递开始,谁投的、有没有投错、投了多少、什么时间清运等数据在后台都可随时监控。”赣榆区城管局徐科长介绍道。通过后端的监控云平台,生活垃圾监管部门可以查看实时状态、资金返还监控、逆向物流实时监控等内容。除此之外,智能触摸屏还可播放宣传视频、投放宣传海报等,加大对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宣传。



  “千里眼”助攻流程监管


  “请将垃圾分类放在对应的垃圾箱内,不要随便乱丢。”这是当地城管人员通过“智慧环保”平台进行视频巡查时,发现有不文明行为,通过语音温馨“喊话”及时制止。


  “智慧环保”平台是由连云港移动赣榆分公司为赣榆区城市管理局搭建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具备互动功能和红外夜视功能的球形摄像头监控,实时监测垃圾投放点与垃圾中转站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同时利用远程监控和语音互动方式,提醒居民规范投放垃圾,减少小区监督人员蹲守,降低人工成本。通过移动云平台对垃圾投放点录像存储,可以实现对纠纷、违规事件及时查证。千里眼“智慧环保”为垃圾分类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目前,我们有20个小区垃圾投放点和12个垃圾回收站全部纳入监管。如果大屏幕上显示某个点出现垃圾乱堆放、垃圾溢出等异常情况,会立即安排网格员在规定时间快速处理。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远程查看垃圾投放情况。”社区管理者介绍道。


  垃圾分类,既是缓解环境资源压力,改善人居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创建文明城市,助推绿色发展的实际需要。连云港移动赣榆分公司将始终坚持“数智移动、实事为民”,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优势,使通信科技和移动信息化走进城市治理各个层面与百姓生活。


“神器”来了 !用手机扫一扫 垃圾分类不再难


生活垃圾不会分类,别急,垃圾分类小程序来帮你。1月6日,记者从襄阳市城管执法委了解到,“襄阳垃圾分类”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营,市民对于拿不准的生活垃圾,通过手机“扫一扫”便可知投放入哪个垃圾桶。

市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关注“襄阳城管”微信公众号两种方式进入,使用“襄阳垃圾分类”小程序。记者进行了试验,从“襄阳城管”微信公众号进入后,点击“垃圾分类”,便进入小程序首页,按屏幕下方的“拍照识别”,进入手机拍摄状态,对准两块橘子皮拍照后,小程序自动识别出5种物品,按照相似度从高到低排列,最高的为“桔子,相似度76.02%,厨余垃圾”,第二高的为“橘子皮,相似度52.12%,厨余垃圾”。记者又拿了一个玻璃杯进行试验,重复上述步骤,小程序仍然自动识别出5种物品,按照相似度从高到低排列,最高的为“玻璃杯,相似度57.16%,可回收物”。


市城管执法委环卫科科长闵开学介绍,每一种垃圾,小程序都会自动给出5种识别结果,最大限度为市民提供方便,同时也弥补电脑识别存在差错的短板,使用者综合辨别后进行最终的分类投放。

记者注意到,我市民生“十件实事”已连续多年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其中,目前,又将“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100个”列入我市2022年民生“十件实事”。“经过技术部门的测试,小程序识别效果比较准确,希望市民们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建设美丽襄阳。”闵开学说。

该小程序除了有垃圾拍照AI识别、垃圾分类查询功能,还有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和投诉举报等功能,一键解决市民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处理难题。

市民若有床、衣柜、沙发等难以处理的大件垃圾,即可从小程序中预约,有专人上门处理。若发现身边有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清运不及时、混合投放、混合运输、宣传普及不足等情况,可使用投诉举报功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拍照上传,城管部门即会核实并解决问题。

“襄阳垃圾分类”小程序还预留了端口,将通过不断优化升级,实现城管、街道、社区、物业线上联勤联动,进而实现垃圾分类管理全覆盖。


这个北京男孩,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进入倒计时,身体力行做好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环境形象,已成为众多首都市民参与绿色办奥的“实锤”之一。

在日前揭晓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中,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六年级8班学生张子夏,代表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在发布活动中接受了连线采访。


他的故事,还要从3年多前说起——2018年,北京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正式亮相。垃圾分类的理念,也随之走进了北京的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心中。而它的设计者,就是张子夏,那一年他刚满8岁。

“我设计的章鱼宝宝‘分小萌’有八只手,寓意做好垃圾分类,应该有很多手,人人有责,各显身手。” 张子夏大胆想象、精心创作的卡通形象在648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如今,在北京地铁、公交站牌,社区活动、宣传图册上,都能看到这只章鱼的可爱身影。

一颗热忱的心带动一个集体。由张子夏发起,在中队创建“分小萌”基地,开展“分小萌在行动,伸伸手,我们一起做分类”活动,成为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走进灯市口小学,只见教室的一角设置了固定的可回收物收集箱,校长滕亚杰向记者介绍,平时产生的作业废纸,同学们都会及时的收纳进这小小的“绿色银行”里。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里,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下,各种生活垃圾神奇的变废为宝,成了充满童趣的手工艺品。每天记录、分享垃圾分类环保知识和成果,班级“环保日志”已经写满了几大本。

校外的街巷,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人们都会见到张子夏和同学们为环保公益奔走的小小身影。在公园、在超市、在菜市场,他们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派发“分小萌”环保购物袋,征集爱心市民签名承诺。通过“小手拉大手”,和家长们一起参与社区“志愿守桶”,推动社区居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用卖废品积攒的零用钱“云认养”皇城根遗址公园多棵树木,助力首都绿化美化事业。


在学校“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志愿服务、保护环境等意识,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形成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生动图景。面对大家的点赞,这个脸庞还略显稚嫩的少年还有些害羞。

“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并且还要做得更好”。张子夏用自己的小小善举,彰显着新时代好少年的大大格局。首都北京,也因点滴善行,变得更加美好。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上海杨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城)、 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宣传部、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嫚)等网站或媒体,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请联系0531-81219099。转载请注明“环卫微视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