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吨/日、300处、100座……2022济南城管工作要点都在这儿了

3月3日,记者从济南市城管局获悉,该局于近日印发了《2022年城市管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提出,2022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市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特色街区20个,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600吨/日,新建改造二类及以上公共卫生间100座,厨余垃圾分出量提升至每日13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80%以上,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主次干道洒水冲刷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环境卫生将更加洁净,市容市貌更加彰显内涵品质和泉城特色风貌。
践行“城市美学”理念
叫响“泉城、诗城、善城”城市品牌
2022年,济南城管将以“创新提升年”为主题,以创新求突破,奋力蹚出一条“大城细管、古城新治”特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
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深入开展“最美街巷”“最美社区”等系列创建行动,深度融入泉城历史文化等特有禀赋,打造不少于20条市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特色街区,构建独具地域特点的城市形象品牌,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中国元素和泉城特色。
推进城市空间“微改造”。围绕全市明府城片区更新项目、安置房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推进,以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为契机,开展城市“微整形”“微治理”,在城市雕塑、立面美化等方面融入“城市美学”,将户外广告、牌匾标识、公共厕所、果皮箱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街区色彩、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按照标准配齐配全环卫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城市品质。
扮靓泉城夜景。系统化、一体化统筹推进“五线六片十七点”亮化体系,提升城市“夜魅力”,打造现代、时尚、大气的“城市封面”。建设亮化设施集中控制系统,强化统一使用、统一设计、统一内容,提高运行水平。完成泉城广场等重点片区亮化提升优化设计,与西客站、奥体中心、CBD等片区形成“流光溢彩、美美与共”的亮化联动。
深化“照亮回家路”工程。建立“路灯补亮”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全市智慧照明管理平台升级改造,不断增强城市路灯设施维护水平。继续实施80条道路路灯补建,重点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提高亮灯率、完好率和故障处置及时率。推进陈旧老化路灯设施改造,切实维护设施安全。
践行“经营城市”理念
拓宽“资源整合、精明增长”管理思路
加强起步区合作共建。加强起步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落实的协调和引领,站在全市总体发展角度统筹谋划,省市一体支持参与起步区城市管理专项规划编制、视觉系统规划建设,积极推进起步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探索将垃圾填埋山体打造成黄河北岸集休闲健身、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园,加快孙耿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园、崔寨综合转运中心建设实施,为起步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探索推进“共享+”模式。盘活城市各方资源,调动社会积极性,试点推行低值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序回收。鼓励更多单位厕所加入“厕所开放联盟”,推进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力量解决城市建设更新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探索组建国有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引导行业良性发展。以环卫特许经营为重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动环卫市场化进程。
助创“无废城市”全国试点。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围绕“固废处理绿色环保”目标,贯彻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吸收全国“11+5”城市建设“无废城市”经验做法,高标准规划建设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处置水平从无害化、达标排放到高度资源化、无废排放和极低污染排放提升转变,以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为基础,进入下一轮“无废城市”全国试点。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共建山东省暨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学院,构建省市有学院、区县有基地、街镇有专栏、社区有入户的立体化、全覆盖垃圾分类宣教动员体系。坚持“撤桶并点、定时投放”,优化投放设施布局,新增300处垃圾分类房,提升便民化水平。巩固推广有害垃圾“集中宣传收集周”模式。多措并举,着力破解厨余垃圾分类难点,年底前厨余垃圾分出量力争提升至1300吨/日。强化规范管理措施,提高专职桶前督导员比例,继续打造垃圾分类模范小区、单位、村庄1600个。
实施生活固废再生利用。推进“厌氧发酵、好氧堆肥、生物养殖、物理处理”等多种处理工艺并存,“集中为主、就地为辅”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模式;探索线上预约和线下回收相结合的可回收物“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动“两网融合”,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拓宽末端处置渠道,构建直接利用点、资源化利用厂、消纳场、就地处理“四位一体”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格局;推动章丘水发、长清马山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上马建设。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借鉴城市体检评价指标,建立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应对、恢复、适应城市管理关键环节,完善抵御狂风、暴雨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城管行业应急管理水平。树立“雪花就是命令”“大雪即大汛”的思想,严格按照《济南市清雪除冰工作预案》要求,分级启动应急响应措施,科学组织实施清雪除冰,确保道路安全通畅。
提高环卫基础设施承载力。推动全市公厕“脱胎换骨”,推进公共卫生间品质提升,新建改造公共卫生间100座。上半年建成运行长清马山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新增处理规模600吨/日。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建项目(莱芜光大)和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扩建规模400吨/日。加快章丘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商河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推进综合型、多功能、大规模的大中型转运站建设,稳步推行环卫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采取单建、联建、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党建阵地、区域智治、休憩场所、宣传教育、执法服务”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城管驿站”。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开展安全生产攻坚年、安全生产月等重点专项活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力争全年零事故,坚决打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强化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填埋气发电等企业的运行指导,加强安全生产检查督导,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确保所有项目无安全事故,环境指标安全达标。
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做好环卫工人福利待遇保障工作,逐步提高工资待遇,有效落实住房、五险、补助等福利措施。大力倡导全社会关心、关爱、帮助环卫职工,积极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帮扶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认真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承办工作,确保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在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框架下,加快推进数字治理,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强化跨部门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和数据资源汇聚,实行“一网统管”,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升级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融合部分城管业务系统,实现市、区、街数据信息互通。再造渣土服务平台流程,打造全时全域全程的实时调度平台。
推进城管事项智慧运行。推广“随手拍”、城管便民服务平台,试行移动办公,科技赋能城市管理。积极应用视频监控,引入智能算法,拓展问题发现机制,加强城管系统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完善智慧城管数据库,扩展城市管理“驾驶舱”功能。完善基层治理数字城管单元网格,抓好智能技术应用,结合无人机巡查,提升数字化网格化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智慧城市“一网统筹”。
扩展智慧城管应用场景。建立全市路灯“一张网”管控机制,研发路灯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标杆标识系统,夯实全市路灯建、管、养的统筹协作基础。加快完善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信息管理系统,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平台。依托楼房化粪池液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城肥清疏业务智能化管理。完善济南城管智慧执法平台,积极推动“科技+智能”执法手段,试点“互联网+执法”和“非接触式执法”,强化执法综合分析研判,实现数据信息化、分析智能化、研判科学化。
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激活“城市细胞”,促进城市管理服务下沉,推动城市管理和社区工作协同联动,建立社区居委会、城管队员、物业服务企业、居民代表四方共同参与的协调议事工作机制,深入基层、社区、群众,听民意、办实事、解难题,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结合社区“双报到”,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严格清疏作业标准,实现城肥清疏处置率、满意率两个100%,打造品质清疏示范亮点。推广历下区“小巷管家”经验做法,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格局。
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强化上门服务与宣传动员,引导临街单位自觉爱护市容环境、维护公共设施、维持门前秩序,认真履行“各扫门前雪”社会义务,充分激发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推行等有效方式,全面提升“门前五包”责任制的知晓率、签约率和履约率,打造一批“门前五包”责任制星级单位。
省市一体推进城市治理。发挥好局属山东环境保洁研究发展中心作用,在政企合作、产业研发、场景应用、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城管发展赋能助力。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成立沿黄城市治理联盟,争取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支持,联合中国建设报社,在济南举办“沿黄九省(区)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论坛”。

— — — — — — — — — — — —
声明:本文来自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孙海燕 )、济南市城市管理局网站,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或相关事宜,请联系0531-81219099,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