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环卫声音:“中国环卫工人节”,关爱环卫工人,多措并举推动环卫事业

两会正在召开,众多代表纷纷关注环卫行业及环卫工人,关注垃圾处理与终端处置等热点,提出了各方面的提案或建议,现就有关环卫及固废处理有关内容整理汇总,一起看下!
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离不开栉风沐雨、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他们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全国政协委员孙德宏不约而同关注这一群体,提议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
张金海是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的一名职工。长年在一线工作,张金海深知环卫工人群体长期受到劳动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等问题的困扰。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环卫工人正是为改善民生、创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可靠保障的践行者。
1959年10月26日,环卫工人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张金海建议将每年10月26日定为“中国环卫工人节”,进一步保障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树立关爱尊重环卫工人的社会氛围。
曾任工人日报社社长的孙德宏提出同样建议。孙德宏于1995年采写的新闻通讯《寻找时传祥》引发极大反响。多年来,他始终关心关注广大环卫工人群体。他发现,在各地的不断努力下,当前全国已有16个省级行政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环卫工人节”,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42个地级市、55个县级市和106个县设立了“环卫工人节”,各地将节日与“最美环卫工人”推选宣传结合,与环卫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结合,将其打造成了宣传环卫工人、关爱环卫工人的重要品牌。但因节日设立分散导致效果受限。
孙德宏建议,在全国范围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动员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到尊重和关爱环卫工人的行动中来。
张金海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环卫经费的投入,提高行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改善环卫工人的作业环境,激发全国300多万名环卫工人的劳动热情,积极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将餐厨垃圾处理与执行《反食品浪费法》、推行垃圾分类、提倡“光盘行动”等结合起来,打好源头杜绝浪费、过程加强监管和终端废物再利用组合拳。
黄细花指出,我国餐厨垃圾存在数量庞大、危害巨大,合法收运处理占比较低,相关政策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数据统计,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预计已突破1.2亿吨/年,但餐厨垃圾合法收运处理率截至2019年也仅10%左右,大量餐厨垃圾通过非法渠道处理。此外,因为垃圾分类尚未完全落实,餐厨垃圾中夹杂其他垃圾,自动化处理程度难以提高。部分省市虽然出台了地方性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但未将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纳入,餐厨垃圾的收运与集中处置也缺乏收运服务标准、资源化产品标准及环境卫生标准等统一的标准规范。
黄细花建议,加强源头治理。用好法律约束、道德教育、舆论监督等力量,深入开展“光盘行动”,通过开展讲座、新闻宣传、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餐厨垃圾总量;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实际和探索实践,出台全国性的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建立餐厨垃圾全流程跟踪处理的制度体系。
在产业扶持和全程监管方面,黄细花建议,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餐厨垃圾回收处理产业发展,如给予资金和土地等适当政策,探索对餐厨垃圾回收处理终端产品补贴等;开发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餐饮企业管理、餐厨垃圾源头计量、运输过程GPS及视频监控、餐厨垃圾处理工厂生产及产物监管,对相关监管数据(如计量数据、环保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传输、统计、分析,实现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台账的电子化,提高餐厨垃圾处置监管水平。
近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以下简称环境商会)召开“2021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介绍环境商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拟提交的提案《关于完善垃圾治理与终端处置设施建设的提案》,该提案最终将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在“双碳”大背景下,环保行业固体废物处置方向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但垃圾治理与处置方面,存在前端分类后端混合处置的现象,增加了垃圾处置成本;存量垃圾治理方面,有的填埋场存在不规范运营,封场以及非正规填埋场的治理费用高、运营维护难等问题。
提案指出,垃圾终端处置设施与前端分类未普遍配套。现有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严重不足,造成垃圾前端无效分类,末端处置不足的状况,增加了垃圾无害化处置成本及难度。此外,已有部分政府及企业尝试建设以垃圾处理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现有的试点产业园因没有统一部署,存在资源闲置、协同性差、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试点产业园欠缺区域资源循环功能,制约着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步伐,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随着存量垃圾治理及原生垃圾零填埋的不断推进,大量填埋场亟待治理。提案指出,目前主要解决思路为规范封场后生态修复或开挖筛分综合利用,但存在诸多难点。比如资金等问题导致规范封场未能切实“规范”。许多简易填埋场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无法进行规范封场,仅进行简单的土覆盖,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填埋场在进行规范封场后需进行数十年的运营管理及维护,部分填埋场未能全面落实跟踪监测制度、巡场维护工作欠缺等,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及安全事故的发生等。
为了促进垃圾处理处置行业规范发展,提案建议,推进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规范现有垃圾终端处置设施运营管理,完善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对现有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进行“体检”,针对在运行的垃圾处置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整改措施,杜绝因固体废物终端处置造成二次污染事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根据垃圾分类情况配套终端设施建设。重视填埋场的“兜底保障”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尚未达到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的区域,建议以填埋场为中心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完善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实现“前端全分类,终端全处置”。
提案还建议,完善存量垃圾治理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存量垃圾治理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多种工艺技术、多种合作模式参与存量垃圾治理项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存量垃圾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对于场地利用鼓励企业工艺技术创新,实施场地再利用;鼓励企业多种模式参与存量垃圾治理项目,实现存量垃圾治理行业多元化良性发展,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不造成新的污染风险等。
— — — — — — — — — — — —
声明:本文来自工人日报(记者:郝赫、陈晓燕、张菁)、中国环境报(记者:王琳琳)、澎湃新闻等,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或相关事宜,请联系0531-81219099,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