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关垃圾焚烧的重磅资讯不少,各地垃圾处理有成绩、有规划、有地方样板。今天选择重庆市、安徽省和随州市三个垃圾处理方面资讯,看看是否有你关注的市场机会或做法,以供环卫人士参考借鉴。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重庆市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是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10月25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承担的《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推进制度化建设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在重庆举行。重庆日报记者从结题评审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市城市管理领域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将建设18座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垃圾填埋场及1座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加快建设以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在完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方面,我市还将全力构建“量足、质优、服务好”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公共民生福祉充分保障,城市公共厕所覆盖范围满足规范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市城市环境也会更加优美。例如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提升市政设施和市容环境品质,加快推进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容貌整治提升,完成内环快速路综合整治;推动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
课题报告指出,重庆持续深入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推进制度化建设,顺应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新形势,顺应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新要求,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新期待,顺应重庆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丰富了城市运行管理实践,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构建了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管理格局,完善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让城市管理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价值均十分重大。
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推进会暨城管执法工作会日前在合肥市召开,安徽垃圾分类工作最新“成绩单”公布。全省生活垃圾设计日处理能力突破5.7万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年处置能力达510万吨,垃圾焚烧发电装机量居全国前列。未来,拟在合肥打造有机固废集约化协同处置全链条产业示范基地,力争2025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近年来,安徽全力推进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发展,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作为国家级试点城市,合肥等地正在积极推进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等各系统工作任务。其他14个地级市,积极探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垃圾分类覆盖面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全省生活垃圾设计日处理能力已超过5.7万吨,而且今年已经实现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目标,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1座。
与此同时,全省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年处置能力已达510万吨,全省有11个地级市建成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已达2195吨。合肥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等一批生活垃圾处理重点项目建设在提速提效,形成了开工建设一批、建成运行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全省正积极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向焚烧方式转变,补齐垃圾处理设施短板。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总装机达到73.2万千瓦,约占全国垃圾焚烧发电总装机的4.81%。今年,全省垃圾焚烧发电厂继续加快布局,已增加至48座,设计处理能力为41760吨/日,焚烧处理能力跃居全国前列。
安徽还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典型流域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集成示范”重点专项项目立项,拟在合肥市建成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协同处置全链条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可推广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该项目将针对巢湖流域核心城市合肥市的多源有机固废产排量快速增长、成分复杂等问题,构建垃圾精细分类分选及大数据智慧管控平台,突破生物及热化学转化技术瓶颈,开发成套技术装备,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及固废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安徽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分类成效逐步显现。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分类投放(收集)点42357个,投入分类运输车辆3691辆,已有4778个小区、313.9万户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今后,全省将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站点布局,改造城区内的垃圾房、转运站、压缩站等,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
按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以清洁焚烧为主要方式的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规划到2023年,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此外,加强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处置设施建设。完善有害垃圾处理设施薄弱环节。
目前,随州形成了从生活垃圾产生到末端处理全过程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链条式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生活垃圾 “零填埋”和无害化焚烧处理,我市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幅提升。
乡村保洁员作业
村组垃圾收集
近三年来,随州市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垃圾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建立了“村民(居民)保洁、村组(环卫工人)收集、镇区(街道)转运、市(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运行管理体系。
乡村垃圾分类中心
乡镇垃圾中转站
自2019年开始,相继建成运行广水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随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两个厂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基本满足了我市城乡居民的垃圾处理需求。目前,我市5座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停止垃圾进场。
城南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
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市烟墩包垃圾填埋场、广水市双桥垃圾填埋场已经封场并完成生态修复,市城南垃圾填埋场正在实施封场生态修复,广水市竹林垃圾填埋场已改造为飞灰填埋场,随县垃圾填埋场作为区域性应急填埋场备用。全市37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实现封场并完成生态修复。完善配套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全市37个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配置各类垃圾转运车辆近400辆。
飞灰填埋场建设项目
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每年开展两次垃圾死角“地毯式”排查,清理全市57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市直(县市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垃圾分类乡村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市本级及各地均成立了城乡垃圾治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现责任主体重心下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市政府先后印发《随州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方案》《随州市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工作目标,严格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职责。
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细化方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市级财政“以奖代补”、县(市、区)自筹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体系,3年共投入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资金近12亿元。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图片等来自于重庆日报(记者郭晓静)、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吴奇)、随州发布等,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转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修订、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