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观摩会、座谈会在青召开

继12月中旬在济南举办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观摩后,近日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观摩会、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集中会议等活动在青岛召开,精彩纷呈,亮点众多,一起看下!
学习青岛模式,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观摩会在青召开
12月20日,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观摩会在青岛召开,来自济南、枣庄、济宁、烟台、淄博等5个地市约100名与会代表对胶州、莱西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现场观摩,莱西实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千亩葡萄大棚用上专供生物肥,胶州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等创新垃圾分类举措受到观摩团高度评价。
20日,与会代表们观摩了胶州市春晓苑小区、第六实验小学、卜落林村、小荒村、律家庄村、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等,并听取工作介绍。其中,春晓苑小区坚持“一统领、四联动、五公开”工作机制和“多措并举,四色宣教”等垃圾分类工作方法,以党建引领促思想认识之变,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的良好氛围;第六实验小学建设了时尚新颖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设置了功能齐全的垃圾分类收集站,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教育工作,成立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设立宣传橱窗和班级公告栏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组织开展宣传互动活动,切实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卜落林村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目标,建设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厨前垃圾”阳光堆肥房,通过党建引领、精分精投、奖优罚劣,走出了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相关经验被《中国建设报》专题推广。
其中,小荒村探索推广“红色”党建+“绿色”低碳生活的创新工作模式,坚持党建先行,落实网格责任,实施“二次四分法”垃圾分类模式,强化硬件设施,健全收运体系,引进生活垃圾自动分类资源化处理一体机,实现生活垃圾自动分类、粉碎、无害化处理;律家庄村坚持党建引领,实行垃圾分类“五亮”制度,每月按照“四率一度”标准进行“红橙黄蓝绿”五色星评级,推行“厨前垃圾”单独分类模式,将收集的“厨前垃圾”通过阳光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庭院花卉、小菜园追肥,实现垃圾不出村、就地利用的目标。
莱西: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千亩葡萄大棚用上专供生物肥
当日,与会代表们观摩了莱西市产芝村、沟东新村、生活垃圾处置中心、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紫悦府小区、谭彪庄村、洙河花园小区,对当地垃圾分类工作典型经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其中,产芝村实行“支部书记包村、两委包组、党员干部包户”,将垃圾分类落实到“门前三包”和村规民约中,分类督导员在驻桶指导时,按照“一开二看三提醒”的步骤进行现场指导。沟东新村,建立“德者有得”道德积分累计机制,设置一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将原有养殖棚改造为厨余垃圾堆肥间,厨余垃圾、瓜蔓、葡萄叶、牛粪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就地堆肥,为千亩葡萄大棚专供生物肥。生活垃圾处置中心,占地3500平方米,年处理量最大可达1万吨以上,酵素年产量可达120吨,为本镇及周边20个村庄堆肥提供技术支持,不仅降低了厨余垃圾处理和运输成本,而且得到直接返田的优质有机肥,为该镇的种植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莱西市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设有分类百科区、影音教学区、互动答题区、科学处理区四大区域,运用“1+2+3”机制,即依托1处宣教中心,通过“联合+宣讲”两种方式走进校园、走入社会,组织党员、学生、职工3类群体定期走进宣教中心进行学习互动,切实将宣教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谭彪庄村将村庄散落的分类桶点全部撤除,建成一处集中收集点,完成撤桶并点;2020年,获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庄”;2021年,增设村级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开始探索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青岛市创新建立“垃圾分类”工作模式,从强化组织、智能监管、闭环链条、长效机制四个层面精准发力,全市城乡居民养成了“好习惯”,分出了“新时尚”,成功探索出厨前垃圾就地就近堆肥,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利用的“青岛模式”。青岛市已连续两年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列入市办实事,累计撤除“小、散、乱”桶点9000余处,升级改造投放桶点4600余处,273个居民小区已实现定时定点投放。近日,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以上的目标,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保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最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治理目标。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青岛市共创建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镇街10个、生活垃圾达标街道64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0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小区76个、建设镇级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终端24处,在农村地区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四分四定”(分类投放定点、分类收集定时、分类运输定车、分类处置定位)全链条处理模式。下一步青岛市将全面推进《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落地实施,实现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宣传动员进一步精准,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十、百、千”三年集中攻坚行动,计划创建1个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3-5个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市),3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道)、6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20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户,实现“四分四定”分类体系全覆盖,率先在示范区域打造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厨前垃圾就地就近处理的青岛模式。
此次观摩会持续三天,全省15地市300余人将分三批对青岛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现场观摩。
12月21日下午,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集中会议在胶州市机关办公大楼召开,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启峰,中国建设报社社长杨海英,青岛市副市长张军,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周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管局副局长赵元刚,胶州市政府副市长高燕,各地市、县 (市、区)、功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集中观看了胶州市垃圾分类工作汇报片,胶州市政府副市长高燕汇报了胶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胶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工作理念,坚持算好“经济账” 、建好“处置链”、抓好“思想关”,构建以厨前垃圾单独分类为切入点的“党建引领·垃圾分类532”闭环工作模式。创新厨前垃圾单独分类模式,利用阳光堆肥房、庭院堆肥箱等堆肥设施,采用“堆肥三明治”等科学方法制成有机肥直接还田,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利用;按照“党政推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实行市级“双组长制”、镇街部门“双报到制”、村庄小区“双公开制”,推动“厨前垃圾单独分类”深入人心;紧扣“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构建厨前垃圾统一收集、堆肥、利用的闭环链条,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徐启峰副厅长对胶州市创新建立以厨前垃圾单独分类为切入点的“党建引领·垃圾分类532”工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提出胶州市探索出的厨前垃圾单独分类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胶州样板”,在全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意义,各地市要认真学习借鉴本次观摩活动中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全力以赴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同时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即将实施的《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一步提升前端分类质量,健全分类运输网络,加快补齐末端分类处理设施短板;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推动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自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赵波)、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全媒体记者:李伟豪)等网站或媒体,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请联系0531-81219099。转载本文请注明“环卫微视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