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出席发布会,介绍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
去年底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15万吨/年,应急处置能力近200万吨/年;
-
定期对中高风险等级地区开展集中调度,今年年初以来实行每日调度;
-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多,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有多新考虑新认识,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可概括为“12345”;
-
全面阐述介绍了我国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和监管情况及进展;
-
今年将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省继续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发布会中有关环卫固废具体问题及回答内容较多(阅读时间约5-8分钟,重点已加粗标注),以问答文字实录及一图读懂形式分享如下:
总台央视记者:近期,我国多地出现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请问目前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医疗污水的处理处置情况如何?
任勇:我先通报一下总体的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回答您关注的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及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实施多个关于加强涉疫医疗废物和废水能力建设与监管文件及相关技术规范,对推动、提升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处置能力和监管水平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给大家通报一个数字,截止到去年年底(2021年底),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15万吨/年,这个数字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了39%,另外,各地还具备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近200万吨/年,这是总体情况。
针对疫情发展态势,我部建立工作机制,定期对中高风险等级地区开展集中调度,今年年初以来实行每日调度,指导督促重点地区严格落实“两个100%”工作要求。各位媒体朋友可能都了解,“两个100%”工作要求,一个是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另一个是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
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从调度情况看,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处理处置情况平稳有序,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处理处置能力充足。
医疗废物方面,我部指导各地保持常规处置能力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提升医疗废物转运及应急处置能力。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约七成的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日处置负荷率都在50%以下,所有疫情医疗废物均做到了日产日清,此外还储备了较为充足的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已做好应急准备,可随时启用。
医疗污水方面,我部指导各地做好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处理环境监管工作,加强对定点医院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接收定点医院和集中隔离场所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动态监管,对发现定点医院存在污水处理设施管理运行不规范、医院污水消毒不到位等问题,均已督促当地立即整改。目前总体来看,定点医院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满足需求,运转正常。
下一步,我部将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形势,继续紧盯并及时调度中高风险地区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指导帮扶各地落实“两个100%”工作要求,毫不放松抓实抓细近期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2019年,生态环境部确定了11个城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请问目前试点工作进展成效如何?是否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
任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完成改革任务,达到预期成效。
总体上看,试点成效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通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一方面提升了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和监管水平,试点地区实施了1000余项能力保障任务、工程项目近600项,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环境问题,加快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进程,带动了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工程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固废减量化;反过来,通过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措施,减少了碳排放,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二是“无废”理念逐步得到认同。试点城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等7200多个“无废细胞”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无废”社会氛围。三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浙江省率先在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广东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9城同建“无废湾区”,重庆市、四川省全面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
具体讲,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在工业绿色生产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包头市统筹推进钢铁、电力等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一年降低了4%。铜陵市、盘锦市、瑞金市等地通过“无废矿山”“无废油田”建设,从源头减少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通过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通过发展旅游观光又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农业绿色生产方面,通过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相融合,推动主要农业废弃物有效利用。徐州市建立了秸秆高效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模式,光泽县发展了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西宁市建设“生态牧场”模式等,这些做法实现了秸秆、畜禽粪污全量利用。威海市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建成1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重庆市统筹供销合作社农资供应与农膜回收体系,2020年农膜收集率达到90%以上。
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和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推行垃圾分类实名管理、弹性收费和信息公示,居民分类准确率达87%。深圳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分类方式,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42%,位居国内领先水平。许昌市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模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0%。雄安新区编制“无废城市”教材,纳入新区15年教育体系。
在加强环境监管方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制度创新,强化风险防控能力。绍兴市率先建成“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打通35个部门固体废物相关数据接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格局。重庆市与四川省合作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月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北京经开区开展危险废物分级豁免管理尝试,探索实施“点对点”资源化利用机制。三亚市通过源头禁限、过程管控、陆海统筹治理塑料污染,每年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约8000吨。
此外,试点城市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利用市场化手段,培育近300家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骨干企业。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怎么部署的?
任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见的有关决策部署,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通过成功的试点工作,我们对“十四五”时期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有了4点新认识。一是有助于协同推进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这也是对环境污染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固体废物既是水气土污染的“源”、也是水气土污染治理的“汇”,存在内在耦合关系。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既是切断水气土污染源的重要工作,也是巩固水气土污染治理成效的最后环节。“无废城市”建设尽管着力点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但对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直接贡献和统筹推动作用。二是能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栗战书委员长在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固废法执法检查时指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有研究机构对45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分析表明,通过提升城市、工业、农业和建筑等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国家碳排放减量的13.7-45.2%(平均27.6%)。所以,减污降碳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使命。三是助推城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试点经验所展示的,这是由“无废城市”建设的任务和路径所决定的。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政府所期待的着力点和综合抓手。四是有助于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无废城市”建设的措施是综合的,既有政策、制度等软件建设,也有利用处置设施、信息系统等硬件建设,这些都是固体废物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短板,是需要夯实的基础。这四条综合起来就是“无废城市”建设有助于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因此,各地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去年年底,我部会同17个部门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方案》安排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12345”。“1”是指“100”个城市,即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2”是指“两个融合”,即“无废城市”建设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相融合,做好建设方案顶层设计。“3”是指“三化”原则,即围绕固体废物治理这一主线,统筹推进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是指“四大体系”建设,即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并用好数字化技术。“5”是指“五大”重点领域,即在工业、农业、生活、建筑领域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对危险废物的全链条环境监管。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危险废物跨省非法转移的打击力度,各地也进行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我国危险废物管理和处置现状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进一步规范和管理?
任勇: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一年来,通过《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对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因内容较多,通过中国环境发布的“一图读懂"了解下!
新黄河记者:我们关注的是自去年开始的黄河流域固体废物的排查工作,目前的成效如何?发现了哪些重点问题?还有哪些违法行为?今年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有哪些侧重?谢谢。
任勇:谢谢。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我部开展了2021-2022年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工作,就是你刚才说的黄河流域的“清废行动”。
在2021年的“清废行动”中,应用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对黄河干流中上游内蒙、四川、甘肃、青海、宁夏5省(区)24个地级市约7.5万平方公里开展遥感识别,结合实地调查,确认问题点位497个。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克服风雪、低温、疫情等不利因素,累计投入资金约2400万元,清理各类固废882.6万吨。其中,清理混合垃圾堆放点位39个,建筑垃圾堆放点位171个,其他固体废物堆放点位115个,生活垃圾堆放点位92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放点位42个。清理量大的是建筑垃圾和一般工业固废,分别是84万吨和735万吨。通过清理整治,还处置了危险废物2.1万吨,发现并清理历史遗留煤矸石、尾渣27.7万吨,有效防范了黄河中上游沿线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在2021年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黄河流域9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8.57万人次,开展检查7.32万次,办理危险废物违法案件1194件,罚款约1.7亿元,办理跨省级行政区案件29件,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281件。
今年,将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省继续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还将对“信息填报不规范、虚假整改、重复倾倒”等突出问题,举一反三,并利用卫星遥感同步核实现场整改情况,对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工作中应付式整改、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处理,切实压实地方政府整治责任。
— — — — — — — — — — — —
声明:本文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张韵晨、姚超),为互联网公开发布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请联系0531-81219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