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保洁不简单 还有这些办法和作用呢!看他们怎么做到的?
作者abc:环卫微视界
2022.06.18

 

 

水域保洁、海洋垃圾处理近年来发展迅速,日益成为环卫行业新热点,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助力,新手段新模式层出不穷,不仅创造了美好环境,还发挥着保障防汛安全、发展海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等重要作用,没想到吧?一起看下厦门、漳州、广州三地有关“水上环卫”最新资讯,你就明白了!
 
 

厦门市海上保洁队伍:专业强技术高,海域保洁成效显著

 

“叮铃铃——”清运铃声响起,打破了雾蒙蒙的海面的平静,闻声而动的海上环卫保洁工人将收集好的海漂垃圾清扫进集装箱,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箱。昨日一早,记者登上机械清扫船,感受工人们的忙碌与坚守。
 
连日暴雨,九龙江上游大量海漂垃圾顺流而下,涌入厦门周边海域及沙滩。海上环卫保洁工人风雨无阻,早出晚归,和一艘艘小型保洁船、机械清扫船,共同织成一道紧密防线,为我市海域保洁保驾护航。
 
 
工人专业强技术高 科学分类日产日清
 
海漂垃圾危害大,如果保洁不及时,不仅影响景观环境,还会妨碍航行安全,甚至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危害。
 
厦门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海上保洁队伍——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简称“海上环卫站”)。昨日上午10时许,天空飘落蒙蒙细雨,一艘机械清扫船刚刚返航,更换完满载的其他垃圾集装箱后,又马上出航。机械清扫船是海上环卫站的清扫主力军,主要清运海漂的较大垃圾带,清运范围广;小型保洁船负责捕捞“漏网之鱼”,保洁方式更为机动灵活。海上环卫工作人员连同这些船只设备一起,为海域保洁贡献环卫力量。
 
 
海上作业对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不仅要有驾船的技术,还要了解潮汐和垃圾漂移规律。清扫船行驶至海域中央,一条条黑色“垃圾带”顺流而下,船长许师傅立刻放缓行驶速度,供轮机长张师傅操控垃圾收集斗及时截留海漂垃圾。随着作业铃声响起,垃圾收集斗“张开大口”,将海漂垃圾收入“口中”,很快就装了满满一斗。
 
随后,装满垃圾的收集斗缓缓抬起,工人们便将垃圾耙进集装箱内。由于都是“老师傅”了,即使船只因风浪颠簸,但他们清运起来仍快、准、稳,双脚仿佛牢牢“黏”在集装箱上。不仅如此,工人们还对打捞清理上来的垃圾科学分类并做到日产日清,将空瓶等放进一旁的可回收桶内,树枝、木头等其他垃圾,运回码头后将送到后坑环卫基地处理。据介绍,近期打捞的海漂垃圾以树枝、木头、水浮莲为主。
 
 
很快,一个其他垃圾集装箱便已装满,轮机长操纵按钮,直接将空箱与满箱掉了个头,便捷高效地进行后续作业。随着一波波海漂垃圾涌来,一阵阵工作铃与忙碌的交谈声此起彼伏。
 
12个小时连轴工作 海域保洁成效显著
 
“中午又回不去了,还在继续打捞”,一名工作人员正给家里打电话,这是他们近期工作的常态。由于海漂垃圾的数量与雨量、潮水都息息相关,海上环卫站工作人员经常白天12个小时连轴转。
 
“仅昨天,这艘大的机械清扫船就清运了8个集装箱的海漂垃圾,还不算其他小型船只的清扫量。”张师傅说。装满垃圾就返航,卸完垃圾再出航,午饭都是匆匆打包上船吃。“我们要作业到下午潮水退了,基本看不到垃圾为止。”
 
6月以来,我市海上环卫队伍已打捞并转运海漂垃圾300多吨。6月15日打捞海漂垃圾120余吨,是莫兰蒂台风后单日清运垃圾量最大的一天。
 
据介绍,2016年7月起,我市海域保洁面积从62平方公里逐步扩大到180平方公里,实现厦门本岛及周边湾区海域的基本覆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栏目多专题,都曾介绍厦门海域保洁作业情况,并对厦门高颜值的海洋环境给予高度赞赏;厦门海漂垃圾治理机制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向全国推广。
 
 

176艘环卫船只出动,水上管家守护碧水清流

 
受“龙舟水”持续袭粤影响,6月15日,广州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水域成防汛最前沿的战场。受上游水库开闸泄洪影响,不少市民都注意到,珠江水面上的垃圾多了不少,水上垃圾的打捞量陡增。
 
为了保障珠江碧水清流,从6月15日起,广州每天出动保洁人员400多人,各类保洁船只176艘,对珠江开展水上打捞。据统计,6月15日,珠江水域捞起垃圾超200吨,打捞量是平时的十余倍。
 
 
水上环卫下好防汛“先手棋”
 
6月15日中午开始,随着上游洪水不断汇入,珠江广州河段陆续出现超警戒潮位。由于连日大暴雨,珠江上游多个水库开闸放水等原因,导致垃圾随着洪水冲入珠江,江面垃圾量急增。据统计,6月15日,珠江水域捞起垃圾超200吨,打捞量是平时的十余倍。
 
 
为做好水域保洁工作,同时保障环卫工人安全,侨银广州市本级环卫一体化项目联合市城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启动应急保洁预案,所有大型保洁船全部出动,集中打捞水面垃圾,加大保洁力度,延长保洁时间,并采取如设置拦截围油栏打捞,在上游拦截打捞,在回流区集中打捞等多种方式清理水域垃圾。
 
 
科学调度百舸齐发,日清垃圾200吨
 
在猎德大桥桥下看到,近10辆环卫船只停留在桥下待命,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水上垃圾清运。侨银广州市本级一体化项目总经理王阿龙说,针对连日大暴雨加上游开闸泄洪,项目已采取了加强调度的应急处置方案。
 
 
在重点区域,例如在珠江景观区,市本级环卫一体化项目安排了日常保洁船15艘,汛期通过调度增至40艘,主航道重点区域以大型保洁船为主,像28米大型保洁船“水上城管103”,具有自动化打捞、压缩、吊装运输等功能,是台风暴雨天气后清理水域大型漂浮物的主力,该船垃圾收集舱的最大载重量超20吨,平日船载垃圾量两三天都打捞不满,现在一小时即可捞满一船垃圾,小保洁船10分钟就装满一船垃圾。
 
 
筑牢防汛“铜墙铁壁”,让防汛更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的珠江潮位创历史新高,但水域垃圾比往年少,除了环卫工人清理及时外,王阿龙认为这种情况还得益于城市精细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一,项目提前布防,抓住汛期时间节点,从三月开始即到上游查看水浮莲等水域垃圾情况,对珠江各支流垃圾进行围挡,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王阿龙介绍,“此外,项目合理调配全水域的大型保洁船,集中打捞力量‘围剿’珠江景观带重点区域、流溪河等水浮莲较聚集的水域;最后,就是通过增加保洁时间、加大保洁力量,加强巡查并及时清理沿岸垃圾死角,防止垃圾向江面扩散。”
 

福建漳州:发展海洋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漳州海域面积广、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漳州市市长王进足在漳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漳州市将推进34个渔港项目建设,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贝类繁育中心。同时,大力支持东山县、诏安县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
 
 
报告提出,漳州市将同步推行湾(滩)长制,加快组建海上环卫队伍,落实常态化巡海巡滩制度,“一湾一策”推进诏安湾、东山湾等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建设美丽海湾、“诗画海岸”。
 
 
2021年11月,诏安县梅岭镇开始开展海上综合治理行动。“自梅岭镇开展海上综合治理行动以来,水变清了,水质也好了,龙须菜的养殖周期从治理前的45天减少至现在的27天,不仅产量高了,价格也上去了,之前0.6元/公斤,现在能卖3.2元/公斤。”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副镇长张瀚良看着治理后干净的海面介绍到。
 
 
梅岭镇田厝村位于梅岭半岛中枢,是诏安县重点渔村,三面临海,水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百村示范点”之一。
 
自从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后,海水交换能力变强,海上养殖增产又增收。切实的利益让养殖户意识到了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养殖户从最开始的不支持到现在主动报名参与。
 
 
“海上综合治理之后,我们的鱼、牡蛎等海鲜的质量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作为养殖户我们都很开心。”养殖户林先生告诉记者。
 
养殖户原先使用的泡沫浮球,牢固性不足,也不环保。养殖户从禁养区迁往可养区后,使用的新型环保塑胶渔排,在增强抗风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海漂垃圾产生。此前,诏安县海上传统养殖“无证、无序、无度”,养殖密度过高,不仅制约产业健康发展,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据悉,目前诏安湾内养殖面积为6.5万亩,已符合控制性规划。最近一期监测结果显示,诏安湾4个国省控点位中,其中两个水质达二类标准,水质提升明显。
 
 
据张瀚良介绍,下一步,梅岭镇将结合当地海域特色优势,打造一个集养殖、旅游、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区,建立一个海上田园风景线,以城洲岛、月亮湾为基础,在周边辐射推广新型环保的养殖模式,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提高村民幸福感。
 
位于东山县陈城镇的澳角村是一个村民世世代代以耕海牧渔为生的渔业村,由澳角、湖雅、大帽山三个自然村组成。昔日澳角村,因地处偏远,生产条件落后。如今的澳角村,环境整洁,生态宜居。村民人均年收入5.8万元,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累累硕果。
 
 

— — — — — — — — — — —

 
声明:本文来自厦门晚报(记者:沈舒婷)、央广网漳州(记者:罗晓英)、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请联系请联系18615581737(微信同号)
 

往期精彩:

从作业模式创新到制度建设推进 海上环卫海口、深圳有大招

垃圾上了岸水清景更美  海南这样开展海上环卫工作

硬核高科技守护海上厦门蓝  海上环卫前景光明

 
将于8月4-8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2021-2022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年会暨中国环卫博览会,是环卫装备产品和最新技术的全产业链盛会!已有众多最新技术产品和品牌企业报名参展参与,水域保洁相关产品装备现场首发或亮相,将组织主题论坛、专题会议、精准对接会、新品发布会、技术装备展演及多种多样的精彩活动,欢迎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