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垃圾分类3.0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转型成了市场前赴后继的求索。如何洞悉客户需求,理清转型产品,扣响供需双方牵手的大门?先从行业政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方面学习。
政策:响应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践行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布局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
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践行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中国的有效实践路径。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是垃圾分类能否成功的关键。以“智”识人、以“慧”统运、以“数”促管,是垃圾分类从“人治”转向“数治”的现代化特征,是探索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治理路径之一。
在科技蓬勃发展与政策利好背景下,垃圾分类的数字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对垃圾分类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智慧环卫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环卫治理水平,加强垃圾分类数字化成果的实战应用,打造一套数字化的管理、调度平台,已经覆盖了政府、居民、服务单位三端,率先实现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感知、大数据采集到末端处置全链条闭环监管,全过程数据的智能统计分析为最优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数字化管理进行转变,切实提高环卫行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逐步成为各地市级政府环卫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迫切需求。
现状:垃圾分类信息化完成了1.0和2.0,亟需3.0
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城市环卫,都是服务社会的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垃圾分类和环卫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智能投放箱、半智能垃圾房等“互联网+”终端设备纷纷亮相,助力垃圾分类工作。
期刊《Resource Recycling》根据数字化程度,将垃圾分类的商业模式拆分成“1.0”传统模式,“2.0”信息化模式和“3.0”数字化模式。
三者的边界明确:首先,“2.0”信息化的标志是可以通过信息化将各政府、企业等“用户”将数据和信息保存在业务信息系统中并实现数据可视化,“3.0”数字化的标志是在信息化“2.0”的基础上,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打破数据孤岛问题,挖掘出数据潜在价值,并抽象提炼成知识,作用于分析与决策,目前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正式从“2.0”信息化时代走向了“3.0”数字化时代。
垃圾分类“1.0”和“2.0”模式,存在设备投资和督导人员成本高、居民投放行为数据无法采集、监督机制难以跟进、垃圾费用征收测算缺乏科学依据等现实弊端,使得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进入了“瓶颈期”。
主要表现有:
首先,人工督导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监督手段,为规范居民投放行为发挥着托底性地规制宣导作用;
其次,信息化终端设备的投放质量无法溯源,与后端回收信息系统无法打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化手段在垃圾分类中的运用效果平平;
第三,实现“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根本原则是在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或商业模式的基础上“降本增效”,然而“人+机器+垃圾”的模式应用中普遍存在总体投资增加、投放效率“不升反降”的情况。
基于2.0信息化模式在应用上的局限性,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全面升级,亟需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垃圾投放设施与AI相融合,推进垃圾分类模式变革使得“人与垃圾”的交互逐渐转向“人与机器”和“机器与垃圾”,打造社区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的“3.0”模式。
未来:垃圾分类全面迈进数字化3.0时代,是大势所趋
首先,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数字化的目标是以“技术”为手段,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因此,垃圾分类工作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与目标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结合,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人机交互式的垃圾分类体验,充分体现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行动者角色,使垃圾分类更加容易、便捷、有趣,从而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和积极性。
其次,以上海为代表的垃圾分类实施奠定一定的前置基础,通过政府全力动员,社区居民全民参与,志愿者全程引导,居民自觉正确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5%以上,可以说垃圾分类初步阶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基本具备,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已经大致形成。因此,在现有的垃圾分类成效基础上,围绕无人督导、数据上云、AI智能等概念,打造更先进、符合未来发展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已是现实急需。
第三,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垃圾分类信息实行全过程的溯源管理,切实解决信息化2.0模式中人员监管的低效性和无法溯源的困难,真正意义上落实“谁生产谁负责,谁使用谁缴费”的理念,让管理更规范、监管更全面、考核更公正、数据更“聪明”,从根本上杜绝垃圾乱扔行为的产生,走向“3.0”已是发展的必然。
第四,强化垃圾分类链中的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和宣传督导是提升垃圾分类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运行体系中,与执法、信用相挂钩的数据证据链,垃圾征费的测算依据等等,都亟待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模式、制度、标准、执法、征费等方面,补齐垃圾分类生态链中的监管短板,构建政府、社区、物业、居民的多主体共治格局,赋能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第五,从实施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垃圾分类前端设施铺排形式将被颠覆,需探索以AI智能垃圾房等为设施载体,打造集“全天24小时投放”、“无差别采集全量投放数据”、“违规与异常快速发现”、“场景化智能宣传督导”、“精准的收费依据测算”和“物业运行保障”等多功能集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
总之,通过AI+数字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赋能数字社区的发展,有效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垃圾分类与综合利用效率,垃圾分类进入3.0时代是大势所趋。
规划:机遇已至,垃圾分类进入“白金三年”发展期
按照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全国范围内“一网统管”,对于以“互联网+环保、环卫”为战略方向的企业来讲,这是时代给予的最佳机遇,是必须抓住的发展商机。
2023年,是垃圾分类数字化的起步阶段。以“提升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效率”与“提质增效、减员降费”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和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为导向,更加聚焦于实效性与普适性,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差别化管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制定标准体系和建设规范,打造数字化转型的行业示范区域、项目和产品。
2024年,是垃圾分类数字化的实施阶段,已经初具数字化成果的城市,如上海,将在本年内通过数字化实现巩固提升分类实效、优化全程分类体系、提高资源利用能级、着力促进源头减量四大目标。数字化建设全面从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的实施拓展,针对尚未落实数字化的城市,重点加强市、区、街镇、社区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以确保在下一阶段到来之前实现落地应用。
2025年,是垃圾分类数字化的全面实施阶段。总体要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环卫行业管理的“一网统管”信息化平台,支撑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横向到边,要让未来智慧环卫融入到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实现与其他行业数据融合、互联互通及相互赋能。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程度,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智能软硬件等举措,实施高效运维监管,保障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推进垃圾分类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所以,未来三年将会是数字化发展效率爆发的三年,也是垃圾分类数字化3.0时代的“白金三年”,在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科技力量将全方位赋能垃圾分类等公共事业,不断提升数字化程度,为达成数字中国的整体目标,全面推动垃圾分类等公共事业所涉及所有业务环节、受管企业及创新业务场景,加速整个产业链的智慧化发展。
文章来自Dr曹曼
商务合作及文章转载,请添加微信
微信号:1986251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