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指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对比2018年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多了“低碳”两个字,多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理解到位才能执行到位。
总书记对垃圾分类的指示
早在2003年,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明确提出“让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垃圾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制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8年11月6日,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2019年6月3日,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2019年春节前夕,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的社区物业服务站,总书记叮嘱:“从每家每户开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习惯。”
2021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2021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
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在回信中写道:“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截至目前,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对低碳生活与时尚的理解
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时尚(fashion),又称流行,指符合潮流的、入时的;流行的风尚;当时的风气和习惯。或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为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时尚既体现在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也反映在精神生活(如文化、娱乐、活动)方面。
当下,要想让垃圾分类这门“新时尚”真正走入日常、成为常态,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政府部门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大力宣传、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的标准、完善的服务管理、切实可行的机制,为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全链条长效治理打好“头阵”;
相关企业也应强化科技攻关,提升垃圾回收利用水平,以科技赋能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每位群众也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变“要我分”为“我要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当好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主角”。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决定于每年5月第四周开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今年首届宣传周全国启动仪式在山东青岛举行,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也就是说,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生活时尚,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时尚内涵,从开始做垃圾分类就是生活新时尚,到现在追求垃圾分得“好不好”是一种新时尚。
“好不好”的核心主题是“低碳”,其内涵是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局限于垃圾分类本身,或为了分而分,而是遵循“3R原则”。
首先从源头开始,少产生垃圾,即减量化;
其次将垃圾分类投放综合利用,即再利用;
然后对不能利用的,做成环境友好型产品,排放回归环境,即再循环。
概括起来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运用“一网统管”网络平台,智慧赋能,提质增效全覆盖。进一步拆解的话,提质增效全覆盖是目标,“一网统管”是手段。
垃圾分类的一网统管
“一网统管”的理念,源于2019年11月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做出的强调,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在上海试点的同时,国家将“一网统管”纳入“十四五”规划,有关部委做出了积极响应,如住建部发通知落实“一网统管”,国务院要求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
5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市召开。同时,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也在青岛正式启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运用‘一网统管’平台,智慧赋能,提质增效全覆盖”,是这次宣传周和现场会的主题。
会议强调,垃圾分类工作是今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之一,要精心谋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在强化宣传动员上下功夫,围绕“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开展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提高宣传的系统性、针对性,确保垃圾分类热度不减、氛围更加浓厚。
会议指出,要在完善法律法规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坚持教育和惩戒相结合,强化公民垃圾分类的责任义务。要在推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大力推动环卫装备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和提升,推动环卫行业向科技智慧型转型升级。
此外,还要在补齐设施短板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中西部地区焚烧处理短板,持续提升焚烧处理能力,开展县级地区小型焚烧试点工作,不断优化生活垃圾处理结构。
这里,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切忌片面理解“垃圾分类的一网统管”,作为城市一网统管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把它并入其中。并在原有基础上升级,分步实施,委托企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原有的是单体环节、局部区域,主要功能可视化和数据统计,满足本企业和本地政府的需求,要进行一网统管需把它们连起来,并进一步深入到生产全过程,利用模型挖掘数据实现提质增效,同时满足本企业生产管理、各级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的需求。
也不要机械地理解“一网统管”,一网统管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表面上看是通过数字工程师将线下操作搬到线上,其本质是组织变革。贯穿整个过程的难点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数据的对接,尤其是跨部门的分工合作和统一管理,需成立专门组织负责(上海先行一步,成立了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低碳生活新时尚的落实
垃圾分类既是关乎民生质量、影响市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与“双碳”战略的大事。垃圾分类要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需从知晓到做到、从倡议到行动、从试点到施行,意味着,要让每一个公民践行“双碳”战略,需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一网统管”系统。
现行的信息化系统处于孤岛运行状态,要升级为“一网统管”,需要具备的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
(1)数据中心,所有数据进入数据中心形成数据资产,多源归一,大数据平台自动监管数据传输与使用情况,对异常数据分析治理;
(2)标识解析,统一标准保障底层数据质量,办理产品和数据上网的“通行证”,为数据融合分析奠定基础;
(3)模型中心,沉淀路线规划、设备智能诊断等模型,实现可视化向智慧化转化;
(4)测试床,对各种软硬件产品进行性能测试认证;
(5)区块链,确保数据真实安全。
盘完家底,明确了现状和目标,并确定了手段,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抓落实。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是否搭建在工信部认定的网络平台上?现行应用软件(平台)如何升级?语言、接口和产品标识如何统一?数据标准怎么制定?行业数据怎么汇集存储?行业平台底座能否支撑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方主体?能否深入到生产全过程优化运营条件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等等。尤其是生产过程安全监管,需做到预防为主和智能排险。
DT(Data technology)产业化的滞后,带来“数字化转型”、“一网统管”和“平台”认知的想当然。在这个背景下,住建部召开垃圾分类现场会,启动垃圾分类宣传周,明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运用‘一网统管’平台,智慧赋能,提质增效全覆盖”,给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落实住建部领导最新指示,环卫行业向科技智慧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环协去年出版了环卫行业智慧化发展报告,可为“一网统管”方案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并提前安排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准备召开第一届行业数字化大会。同时,做好“一网统管”有关知识的普及,推动“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新时尚的中国模式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共享时代给我们的机遇红利!
文章来自曹曼,丞华环卫展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