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城乡统筹的重难点
作者abc:丞华环卫展
2023.06.08

生活垃圾分类是环卫卫生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承担者。中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北上广航苏等地均已摸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但与此同时,在很多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难题和困境。

需强化垃圾源头减量

避免垃圾产生永远是垃圾处理的优先级别。现阶段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聚焦于垃圾产生后的分拣投、收运和处理环等环节,在“分类投放”方面尤为下功夫,对垃圾投放前的源头减量缺乏足够的重视。

垃圾源头减量是社会性问题,贯穿产品生产、流通、使用和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需要社会各界和共同努力、持续强化。

需加强设备运行管理

为不断匹配城市垃圾管理体系的全面规划和布局,环卫设备不断进行着更新迭代。随之出现了盲目设置、跟风购置的现象,比如不同类别垃圾桶的容量比例、容量规格严重不匹配,信息化基础跟不上各类智能垃圾桶、积分兑换等工作。

从而导致了很多新建的分类投放站点因为投放使用不便、运行费用太高、前后衔接不畅等原因成了负担,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热情,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因此,在设施设备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居民使用的体验感、环卫工人的作业便捷度,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

需提升分类质量水平

为了尽快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走上正轨,开展了不同层级的垃圾分类工作评估。相较于短期内难以快速见效的定性目标,城市首选在定量目标上面发力,现阶段多数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分出比例,只有少数城市开始重视和研究如何对其前端分出质量和后端的资源化水平进行评价和衡量,这也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下一步推动的重难点之一。

需增强部门协同管理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了要“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城市的各个部门应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事实证明城市治理水平高、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各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和协同效率高、落实快,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也很顺利。但仍然有很多城市受经济水平、人力物力以及管理理念等影响,垃圾分类工作虽然由环卫主管部门主导,有“垃圾分类办”的名头,但是没有编制、没有经费,也没有权责,只能在原有职能范围内尽量配套建设硬件设施,很难带动各个部门共同推动管理培训和宣传发动等工作。

需健全长效机制

从2016年至今,“普遍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工作已开展了近八年时间,相比于德国、日本等国家三四十年的垃圾分类历史而言,我国确实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仍然以政府大量投入、补短板强弱项为主,而对于如何能够持久地健康运行,比如硬件设施的衔接、管理制度的健全、宣教培训的加强、经费来源的拓展,尤其是居民参与的动力等问题,需要持续地思考、探索、实践和修正。

需凸显农村特色

国内经济水平高、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前面的一些城市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一并统筹,将城市的垃圾分类相关标准推广应用到了农村地区,结果在农村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环节出现了收集方式不合适、投放站点选址难、收运设备不适应、分流垃圾没处去等诸多问题。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地貌路况、垃圾构成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诸多差异,垃圾分类推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对城乡或不同区域进行简单的套用或“一刀切”。

关于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策略与建议

一是加大部门协同,促进垃圾多重源头减量,增强居民社会责任感,完善垃圾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分类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垃圾分类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垃圾分类每个环节和细节的顺畅衔接,重点关注垃圾分类投放站点设置和可回收物体系构建。

三是强化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工作的结合,责任下沉到街道和社区,促进社区、物业、居民形成公共利益共同体,同时引入第三方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行业协会等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

四是针对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在互相借鉴经验之时,更应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特色,促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分阶段、分步骤地协调稳步推进。


文章来自环卫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