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区:夯实基础 注重长效 全力打造都市乡村环境整治新样板
作者abc:丞华环卫展
2023.08.30

近年来,崂山区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突出抓好“六个坚持”,创新实施“百村千巷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区级美丽乡村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农村通户道路硬化率“五个百分百”。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在全市16次检查评估中14次排名第一,全市首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刊发推广。

六个坚持:坚持顶格推进。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一抓到底,形成全区“一盘棋”高效推进的格局。坚持优先保障。将人居环境整治列入全区重点工作,投入资金近50亿元,全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起势。坚持重点攻坚。紧盯“污水、垃圾、改厕、村容村貌”四大难题,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整县制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坚持细查严改。实行“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年考核”,累计发布督查专报256期,通报、整改问题5万余个。坚持村民主体。创新实施“门前三包”“积分制”“网格化管理”等制度,村民参与意识大幅提升,良好卫生习惯普遍养成。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管护体系,抓实建管衔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系统化、专业化管护模式。

4月25日全市整治提升动员会以来,我区迅速行动,对标浙江“千万工程”,全面开展“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向精细化整治、示范化提升转变。一是机制再优化、成效更显著。全区推广农民主体参与机制,优化调整督导考核办法,延展检查考核内容,扩大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范围,整治力度、广度、深度明显加强。二是问题再起底、整治更彻底。创新“人检+技检”组合模式,无人机航拍实现95个村全覆盖,起底问题9000余个,整改率100%,村庄颜值更加靓丽。三是品质再提升、乡村更和美。在43个村庄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投资4亿余元;实施“微整治、精提升”,新增微广场、微景观等100余处,培育一批网红经济新业态,6个村庄正在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村庄被推荐申报“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一、全域创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标杆

坚持省市区三级联创,按照“片区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产业化融合、景区化提升、品牌化运营”的思路,集中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巩固拓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截至目前,已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区级美丽乡村覆盖率达100%。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13个):沙子口街道东麦窑、西麦窑、大河东,王哥庄街道唐家庄、庙石、张家河、晓望、解家河, 北宅街道我乐、凉泉、五龙、周哥庄、下葛场。

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6个):沙子口街道南窑、流清河、西九水,北宅街道双石屋、慕武石、上葛场。

二、应治尽治,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整县制治理”

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原则,以纳管、建站为主要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管网1500余公里,建设污水处理站42处、污水泵站62个,累计完成99个村(社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其中80个采用纳管方式、19个采取建站模式),除已拆迁或计划拆迁社区外,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8%,分别高于全市39.1%、全省48.34%、全国59.8%(2022年各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全市51.7%、全省42.46%、全国31%),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整县制治理”。

具体分为三种治理方式:一是对距离城市规划区近、可就近接入市政管网的村庄,一律接入管网;二是对位于山区、无法接入市政管网的村庄,采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的方式,将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三是对周边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短期内无法接入市政管网的村庄,采取污水集中收集、统一拉运的方式进行处理,待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后接入市政管网。

三、长效管护,农村改厕成效显著

全区共有3个农村街道,行政村109个,户籍户数44207户(扣除涉及搬迁计划及放弃改厕的户数,改厕基数为39387户)。2003年至2015年,通过零星改造方式陆续推进农村改厕,部分社区采取集中建设大化粪池模式,部分社区采取户厕三格式,合计完成改厕20000余座。2016年至2017年,集中改造三格式卫生厕所11423座,建立一厕一档。2018年以来,结合污水整治整村推进项目,持续推进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农村公厕建设改造。目前,全区农村改厕覆盖率达95%,实现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全覆盖。

近年来,为提高农村改厕成效,全区建立起改厕智能化管护系统平台和“有队伍、有资金、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督”的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科技赋能,走出垃圾分类全民参与新路径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收集体系,推行“互联网+”系统,通过建立绿色账户积分制度、发放专属二维码垃圾袋、线上预约回收等方式,把垃圾分类理念延伸到居民家中,打通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累计创建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1个、示范村36个,垃圾分类社区(村)覆盖率100%、居民知晓率100%。

五、创新先行,构建起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

构建“政府主导、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的城乡环卫体制,建立“3+X”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模式(“3”即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创”,“X”即市场化)。按照“全域统筹、街域划片、一村一策”的原则,将城乡环卫工作的生活垃圾收运环节和保洁作业区域进行有机拆分,合理划定管理范围,能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构建城乡环卫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的大环卫格局。

每年安排资金约9200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保洁服务企业进驻三个涉农街道作业,设置垃圾转运站4处、垃圾清运车59辆、环卫工约1428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完善,无害化处置率100%,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托管率100%。

六、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

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秉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积极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沙子口街道实现气源管道全覆盖。全区3个涉农街道共2万余户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清洁取暖覆盖率达47%。

七、建好“四好农村路”,畅通乡村振兴“快车道”

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进一步把农村道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近三年累计对71.5公里的农村道路进行了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进村路行政村通达率100%,道路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2023年计划新增改造农村公路32条、约23公里。

八、建设美丽幸福河湖,解锁碧水长流生态密码

实施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清淤新建河道堤防和拦蓄水构筑物,对17条河道河段进行景观提升,提高河道安全行洪能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宜居、宜游”的水生态环境,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处、市级美丽幸福河湖10处。

九、聚力争先,共建“美丽庭院·幸福家”

坚持落实“政府引导、妇联主抓、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强化示范引领、构建“美丽庭院+N”创建模式、加强督导调度等方式,持续推动全区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提质扩面增效。截至目前,共创建美丽庭院3229户,创建率达53.75%,连续三年保持全市第一。工作经验被《中国妇女报》等宣传报道。


本文转载自大众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