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点对点”定向利用许可豁免管理试点、开展废矿物油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试点……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立足贵州实际,创新管理方式,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全面统筹引领全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危险废物大到年产上万吨的工业危险废物,小到废电池、废荧光灯管,若处置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刘晓静介绍,对此,贵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将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
废铅蓄电池(图源网络)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70家,其中危险废物经营企业131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39家,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能力接近每年500万吨,已基本实现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全类别全覆盖。
2021年,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建成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目前,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已有2万余家涉危险废物企业完成注册,并进行电子台账管理。”刘晓静介绍,近年来,依托该系统,我省实现危险废物“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留痕”,结合系统预警、视频监控等功能,让生态环境部门由事后监管转变为主动实时动态监管,让危险废物“无处可藏”。
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
废铅蓄电池收集源头“小散乱”,自2022年起,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和跨区域转运试点,鼓励废铅蓄电池收集纳入“主导单位-集中贮存点-收集网点”三级“金字塔”式收集转运体系,推动省内社会源废铅蓄电池定向有序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同时,建立“省废铅蓄电池交易平台”,与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转移联单功能模块的有效衔接,填补社会源废铅蓄电池收集过程信息化监管的空白。
废铅蓄电池交易平台试运行以来,散落在社会上的废铅蓄电池实现了规范收集并进入信息化监管范围,我省生态环境风险正逐步降低,危险废物跨省转入转出比从2020年的23.8倍降到10倍以内。目前该模式已推广应用于废矿物油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
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
今年8月,我省以含铅废物、含汞废物、油基岩屑、含锌废物、废油漆桶等包装物为首批试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支持有意愿单位在不违反跨省转入条件并以合适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后,可适当转入我省进行利用或水泥窑协同处置。
“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我省深入落实‘放管服’,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刘晓静说,机制的实施既能促进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升级改造现有技术或设施设备,提升应对环境风险能力,确保跨省转入的危险废物整体风险可控,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又能整体盘活我省危险废物经营相关行业,激发市场活力。
文章来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