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景洪市嘎栋街道曼吕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绿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探索出“精准投放、就近处理、业态融合、全民参与”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为全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新样板。
“三次分”确保精准投放
合理配备村级垃圾收集员、保洁员,实行生活垃圾三次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30%左右。
农户初分。市、街道两级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加强垃圾分类和森林保护宣传培训,引导村民在购买食品、日用品等产品时进行初步筛选,便于分类投放,提高垃圾回收率和利用率。
收集员再分。运用村收集员定期上门收集模式,引导农户将可回收物、有害物和其他垃圾单独存放、规范出售,并纠正分类错误,记录分类情况。
保洁员筛分。由保洁员将垃圾统一送到清运点,并对进入垃圾中转站或垃圾分类处置设施的垃圾,通过手工分拣进行再次筛分,做到日产日清,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
“三步法”就地就近处理
分类处置。日常生活产生的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制成农肥清运到田间地头,每年可产生有机肥近4吨;可回收垃圾农户集中规范出售,进行回收利用;其他垃圾投放至集中收集点,统一运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处置。
定点投放。在村口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建盖遮阴棚,确保清洁、干燥、通风,引导村民日常精准分类、收集员有效区分投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100%,有效缩短清运时间。
集中处置。建设氧化沉淀池集中处置生活污水,大大减少蚊蝇孳生,净化村庄环境,全村80%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不出村处理。
“三机制”动员全民参与
建立党建引领共治机制。有效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垃圾分类党员包户机制,健全检查评比、激励奖惩机制,党员干部带头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带头入户交叉检查,组织村民参加村庄环境、垃圾分类现场评比,并将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卫生保洁年收费制。
建立卫生治理责任机制。制定《生物多样保护行动小组职责》、《曼吕村环境卫生公约》等制度,成立村民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明确门前三包、卫生监管、生态保护等责任,划分党员卫生责任区、分组责任区、农户责任区,每周一、周五设为环境卫生日开展集中清扫。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垃圾源头管控,构建“监控巡查、逐户检查、随机抽查”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实现监控每时每刻巡查、村干部每月逐户检查、村民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每季度随机抽查,着力加强对辖区偷倒乱扔现象的防范管控,推动形成垃圾分类管理和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三举措”促进业态融合
美化环境。坚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河里的鹅卵石、废弃的砖瓦片、闲置的旧磨盘,通过“艺术加工”,着力打造乡村特色微景观,实现入村见绿、进村有景。利用干栏式房屋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村民栽培石斛等中(傣)医药材,打造“药材绿化带”,既美化了环境,又拓宽了增收渠道。
盘活资源。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合作社,引导村民盘活自家闲置土地入股发展林果种植,与农业企业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村种植橡胶、火龙果等经济作物1900余亩,户均年创收近2万元。
森旅融合。依托国家级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和背靠澜沧江的地理优势,与西双版纳州游学户外俱乐部合作开辟了以“赏农村美景、品民俗风情、吃乡村土菜、住农家小院”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旅游路线,全村24户人家分成4个接待小组,每组每周轮流负责接待游客食宿、担任向导,日接待能力可达百人,定额收取垃圾管理费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曼吕村初步建成集徒步、探险、露营为一体的森旅融合路线。
本文转载自西双版纳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