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导读
在宁波市以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城市花园式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升级,典型地诠释了从“邻避”到“邻利”的转型...
素材来源:宁波垃圾分类
“邻避效应”通常是垃圾管理发展过程尤其是设施选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公众担心建设项目(比如垃圾转运站、垃圾焚烧厂等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与“邻避”相对,“邻利效应”指的是人们不排斥甚至欢迎相关项目的落地,认为其能给社区发展带来好处。在宁波市以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城市花园式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升级,典型地诠释了从“邻避”到“邻利”的转型。
鄞州区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
鄞州区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定桥固废转运站)位于鄞州区姜山镇定桥村,转运规模为680吨/天,其中厨余垃圾160吨/天,其他垃圾520吨/天,建筑面积5956平方米;转运站建于2016年,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服务鄞州区垃圾压缩中转,包括垃圾中转车间(含垃圾分选车间)、综合楼、环保教育基地、机修车间、坡道、地衡、河道驳岸场内道路、场外带征道路、绿地、综合管线和其他附属设施等。
转运站设计及建设时即秉承自然融入的理念,整个转运站干净整洁,建筑设施富有科技感,绿荫环绕,环境优美。厂区按照“无尘、无臭、无异味”的要求进行管理。以无异味管理为例,定桥固废转运站采用负压作业,并设置了风帘系统有效控制气体外泄。此外,转运站采用高压水雾炮、离子新风系统、植物液喷淋技术、两级洗涤工艺等多重组合,确保作业空气清新。
另外,通过智慧收运监管平台的建设,定桥转运站可以实现对收运车辆状态、称重计量、派位卸料、减量压缩全过程的精准监测,能够实时采集收运数据并进行分析,直观体现收运作业轨迹,对于社区而言,可以实现“公交车”式定点收集,最大程度提高垃圾收转运的效率,减少垃圾车在社区的停留时间。
海曙区洞桥垃圾焚烧处理厂
在城市的另一端,宁波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也是宁波市的另一张绿色名片。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于2017年6月投入运营,项目总投资14.2亿元人民币,处理规模2250吨/天,发电装机容量2×25兆瓦,是目前宁波市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红白交织的蜂巢外形灵动且舒展。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的外立面设计由世界知名建筑设计机构法国AIA公司打造,蜂巢的设计理念形象地描绘了生活垃圾从各家各户收集转运至焚烧发电厂的过程,类比“蜜蜂收集花粉酿造蜂蜜”,也体现了垃圾焚烧厂变废为能的精神内涵。
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关注美学表达的设施,但除了建筑审美之外,其垃圾焚烧设施在设备先进性、运维管理技术、污染物控制方面也有扎实的投入,是中国最先进的焚烧发电厂之一。目前在中国,对于垃圾焚烧设施建立了严格的烟气排放要求,并且地方生态环保部门能够实时在线监测烟气排放数据,并在地方环保局网站公示,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在定桥固废转运站及海曙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都建有教育展厅,参观者除了能通过VR视频、投影、知识讲解及互动游戏等了解垃圾管理的全过程外,还能实际观看垃圾车倾倒、压缩、装箱的流程,以及垃圾抓斗焚烧入炉及焚烧的过程,实现与垃圾处理的零距离。在城市公园的环境中深度体验垃圾去哪儿了,有效缓解了公众对于垃圾认知的误区,增加了公众对垃圾管理的亲近感。随着垃圾处理设施成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颜值担当,其美学表达和艺术表达也体现了城市垃圾管理的品质和品味,更多温暖、更多温情,是垃圾的归属,也是城市千万公众的精神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