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政府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锦旗来自紫薇和苑小区业委会,上面写的是“政府为民办实事 厢房改造利万家”。业委会成员崔勇说,垃圾厢房改造看似一件小事,却实实在在改善了小区的人居环境。
自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紫薇和苑小区持续探索适合的垃圾分类工作运行模式。日前,小区完成了垃圾分类设施升级改造,正在争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关键小事”有了“崭新面貌”,也成为高桥镇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成果展示。
“民声”得到回应
智能垃圾厢房投入使用
紫薇和苑的居民张阿姨,对启用不久的大型一体式智能垃圾厢房非常满意。“把手放到感应口,投放口就自动打开了,和以前的垃圾厢房对比一下,现在的厢房既方便又卫生。”她告诉记者。
垃圾厢房的智能化升级,源自一场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协调会。当时,作为业委会代表的凌万洲提出,居民每天都要去倒垃圾,但小区内的垃圾厢房比较“落后”,有时候味道让人受不了。“我在新闻里看到‘别人家’小区的垃圾厢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提升,什么时候我们也装一个?”
这个“民声”得到了回应。经过高桥镇分减办、设计单位、居委、物业、居民代表等多方研究分析,决定采用大型一体式智能垃圾厢房。当长12米、宽2.7米的大型一体式智能垃圾厢房安装完成,感应开门、满溢提醒、自动除臭、语音提示等智慧功能,以及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投放功能,获得了小区居民的一致认可。
此外,智能垃圾厢房还加装了实时监控,实现小包垃圾落地、垃圾桶满溢、不分类投放等情况的智能识别,并通过刷卡绑定、身份识别等技术,对不规范投放、分类质量不达标行为做到源头追溯和信息提醒督促。各类应用场景还接入了居住区智能管理平台,联通镇城运平台“一网统管”系统,实现“发现—派单—整改—销项”闭环管理体系。
探索创新实践,
让各类垃圾都有“好去处”
要争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并非一个智能垃圾厢房就足够。在将居民区垃圾分类从1.0提升到2.0的过程中,紫薇和苑所属的新城一居党总支探索了多种创新实践,让各类垃圾都有“好去处”。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云虹告诉记者,紫薇和苑小区利用一处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了一个可回收物细分类服务点,定期为小区居民提供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服务,物业还同步配备了回收车,进行大件可回收物上门回收,不断给小区居民带来便利与实惠,也进一步完善了小区可回收物细分收集功能。
居民家的厨余垃圾,则变成了小区内“六号花园”的花肥。“六号花园”是居民区为解决毁绿种菜问题,开辟出的一处居民自治空间,引导热爱种植的居民加入绿化团队。小花园内的绿植花卉种得多了,大家开始考虑将厨余垃圾利用起来。
经验丰富的黄师傅成了导师,带着大家把收集到的厨余垃圾通过菌群发酵后变成肥料,用于小花园的绿化种植。“腐烂的果实、家里的厨余垃圾,稍微处理一下就能变废为宝,可都是天然肥料。”他说。
志愿者转型讲解员
拍视频进行宣传
垃圾投放智能化了、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分了、厨余垃圾也用起来了,在紫薇和苑小区,垃圾分类变得越来越精细、有效,生活环境变好了,居民们的满意度也日益提升。
在新城一居党总支的组织号召下,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初期就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如今已从当初的13人,发展到了如今近半百人的大团体。平日里,小区里经常能看见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引导和鼓励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目前,小区也在创建科普社区,开设了“映像—新城yi”视频号。垃圾分类志愿者转型成了垃圾分类讲解员,拍摄了一系列垃圾分类科普、回收利用实例、环保知识等小视频,发布在视频号上,同时在“业主之窗”电子屏上滚动播放,在小区内进行广泛宣传。
此外,居民区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社区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线下知识讲座,培养年轻一代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宣传和带动作用,在小区内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本文来自新民晚报
欢迎关注评论留言!与您一起,聊聊“环卫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