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冬日暖阳下,贵阳市贵惠路苗韵草堂工作人员康云芳正在为病人抓药、包药。药香萦绕下,她不时走到门口和居民聊天谈笑,每次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对面那个关停的垃圾转运站。
原来,贵惠路苗韵草堂斜对面,曾是贵惠路河边垃圾转运站。
贵惠路河边垃圾转运站建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承担河滨街道、湘雅街道、中南街道、遵义路街道等区域部分生活垃圾压缩转运工作,采用水平式压缩处理,日处理垃圾能力80吨。
南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高政铠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设计逐步过时,设备不断老化,作业中产生的异味对周边居民带来一定影响,曾多次被周边居民投诉。
“垃圾转运站让我们很苦恼,特别是夏天,臭味很重。不时还会有苍蝇、蚊子飞到医院里,来看病的病人意见很大。”康云芳说,好在今年10月,垃圾转运站关闭后,臭味消失了,来看病的人也比以前多了。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11月28日,包含贵惠路河边垃圾转运站在内的——贵阳市77个生活垃圾转运站全部关停,退出了历史舞台。
“贵阳市中心城区原有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77个,大多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转运站大多建于居民小区附近,年限久远、功能单一,垃圾处理无环保设施,致使臭气、臭水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周边环境,达不到国家环保相关政策要求。”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处负责人刘孝平说,由于关停的转运站只能对生活垃圾进行简单的压缩转运,不能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导致很多“宝贝”不能有效分出,直接被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或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环境压力。
为提升城市形象,解决群众烦忧,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贵阳市于2021年启动了生活垃圾转运站关停工作。
关闭生活垃圾转运站后,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呢?“交给贵阳新建、改造的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处理。”说话间,刘孝平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2022年,贵阳启动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新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贵阳市新建、改造了36个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7050吨/日,可覆盖服务近700万人口。
相比淘汰的垃圾转运站,新建、改造的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智能、高效、节能。
在南明区红岩垃圾转运站(分类分拣中心),配备了4台全封闭垃圾压缩设备,采用了先进的中央监视及控制系统、离子新风系统、除臭系统等设备,通过控制室电脑操控,实现自动化垃圾压缩处理。
在云岩区三马分拣中心,配备了3套30吨/小时的水平式生活垃圾压缩机组,单日最高可处理垃圾约400吨。该分拣中心配备了除臭系统、压缩转运车间、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垃圾处理全过程的统一调度。
……
“部分分拣中心的分拣车间,还能对接收的本区域内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分拣,分拣设备将按照玻璃、金属、废纸、废塑料、织物五大类,再次进行细分,分品类压缩成块块后进入下游资源再生企业以创造循环效益。”刘孝平说,新建、改造的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将有效提升贵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
传统的清运模式是垃圾从小区出来后,被运至垃圾转运站,然后再被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如今,生活垃圾经过“四分类”后,厨余垃圾直接运往厨余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运送到有害垃圾暂存中心进行贮存和无害化处置。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就会被运至新的分拣中心。
“近年来,贵阳市坚持党建引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书记’齐抓共管垃圾分类工作,全力构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垃圾投放、收集收运、初次处理、终端处置’‘五个环节’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分、投、收、转、处’全程分类治理体系。”刘孝平说,77个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关停,36座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的投用,也意味着符合当下实际、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贵阳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本文转载自天眼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