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乡村是什么模样?来看位于重庆涪陵的“世界榨菜第一村”。
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之一,重庆“试”出什么经验?日前,上游新闻记者跟随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走进世界榨菜第一村——二渡村,探访其通过治乡打造美丽乡村的“无废密码”。
走进二渡村青菜头核心区,田间地头绿意盎然,道路两旁的木架上整齐排列着一串串新收获的青菜头。村民不是忙着备种春耕,而是准备挥刀舞镰喜迎丰收。
涪陵榨菜即将进入砍收期。
一碟涪陵榨菜,以其脆嫩可口,摆上了世界餐桌。要做到“脆嫩”,就要在“去皮”上下功夫,只保留青菜头的“芯”。
不可思议的是,走遍整个村子也不见菜皮堆砌的影子。然而,全村每年6000多吨青菜头,剥下来的菜皮都去哪儿了?
“不剥皮就卖给了榨菜加工厂,厂里集中剥皮并处理。”涪陵区江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唯洲告诉记者,仅少数合作社以传统工艺加工,腌制前剥下来的皮被村民返田,腐烂后就是生态肥料。
进厂青菜头剥下来的皮,主要是用于焚烧发电和无害填埋,一部分做再加工和生产饲料、肥料。“过去没技术处理,现在可以‘变废为宝’。”涪陵榨菜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榨菜皮可以用来制作榨菜酱油,大幅减少固废产生。
村民吴玉胜向记者介绍榨菜剥皮细节。
腌制液曾是榨菜产业发展的“生态包袱”。涪陵榨菜集团“先行先试”,研发蒸发浓缩技术破解痛点,将榨菜腌制盐水成功变废为宝。目前,涪陵每年约利用高浓度腌制盐水15万吨,生产榨菜酱油5万吨左右,利用率达30%以上,新增产值8000万元以上,实现了环保与效益双赢。
针对半成品原料加工户,实行“水随菜走”,扫除加工户的后顾之忧。涪陵区出台“收榨菜原料必须收榨菜腌制废水”制度,由收购原料的榨菜生产企业负责接收处理废水,并通过联合执法、建立转运台账等加强监管。对于榨菜企业、腌制户集中区域,则统一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二渡村还以榨菜为媒,借势打造特色小院,不断完善食宿配套,乡村旅游渐渐火了起来,留下的生活垃圾也多了。
“人多的时候,每天都有车沿途清运。平时,每两天沿途清运一次。”涪陵区江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唯洲说,对村民采取积分换生活用品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用文明实践的“小积分”激活乡村“大治理”,让整个村子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此外,全村还安装高空“天眼”和垃圾投放地图,既方便村民就近投递垃圾,又随时可通过监控溯源垃圾乱倒行为。
工作人员演示村里安装的“天眼”拍摄效果。
二渡村的无废乡村建设是美丽重庆建设的一个缩影。根据全市部署,2024年,重庆市将强化全民共建体系建设,提升“无废理念”氛围,新建1000个以上“无废城市细胞”。
本文转载自上游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