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垃圾分类 开启美好生活 ——湖北省咸宁市财政部门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综述
作者abc:丞华环卫展
2024.02.24

在湖北省咸宁市十六潭公园,随处可见由废旧物品组建的景观。用废弃油桶、排烟管等组合成的机器人,废旧自行车和电动车轮胎制作的仙鹤,建筑垃圾、废旧家具等建成的精灵小屋、亲子秋千等,吸引着孩子们。这里,已成为中小学研学基地和垃圾分类沉浸式体验宣教基地,被省住建厅授予“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近年来,咸宁市大力推动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积极进展,2023年获批国家级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

共投共创,宣传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分类扔垃圾可以奖励积分,积分能兑换成日用品。在政府机关大楼、物业小区,咸宁市投放的智能垃圾分类服务设备越来越多。

——以点带面,助力精准分类。咸宁市在城市小区创新实施“一桶两箱三减量”工作法,在农村试点“一坑两桶三上门”工作法,用低成本优化投放收集方式,有效破解了混收混运难题,促进了垃圾精准分类。2019年启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市区两级投入资金3436万元,建成垃圾分类亭1044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9个,实现778个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

——以小促大,彰显党建红。该市投入资金超200万元,将城区778个小区分为专管型、自管型和托管型三种模式,推进“红色物业”全覆盖,破解小区垃圾分类难题。专管型小区依托市场化物业公司做好专业提升,自管型小区依托部门单位主导推动与居民“共同缔造”,托管型小区依托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发动居民自治共管。

——以奖代补,引领新风尚。2022年以来,市财政投入垃圾分类以奖代补资金700万元,支持小区垃圾分类设施维护,推动基层垃圾分类。

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咸宁市创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五进”宣传活动,营造全时、全域、全覆盖的宣传氛围。目前,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参与率超80%,6个社区被评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49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共建共用,完善配套找准垃圾分类落脚点

在稳步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咸宁市在全省率先试点餐厨垃圾分散式处理,加快垃圾分类前端分类转运、终端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建设步伐。

——政社合力,共推共用。咸宁市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75亿元,建成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和污泥干化无害化处理项目2个,日处理规模达600吨。采取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由市城发集团投资1.42亿元,建成城区餐厨垃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项目(集中式处理)及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

——一体规划,共谋共建。咸宁市投资4.83亿元规划建设了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投资0.51亿元创新餐厨垃圾处理模式,推进就地式处理项目。目前,咸宁高新区有31台设备投入运营,实现餐厨垃圾全覆盖、全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市区协同,共担共享。该市统筹市区财力,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厘清市级、咸安区、咸宁高新区事权与支出责任,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投入。今年,市级财政安排城区城市生活垃圾项目运营服务经费1.36亿元,较上年增长25.53%。

共联共享,优化机制加速项目建设

——变串联为并联,债券发行赋能。咸宁市积极做好专项债券发行跟踪服务,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入库申报、发行材料编制等相关工作,有效提高项目发行成功率。市本级采用“部门容缺审批+单位承诺限时办理”的方式,成功发行咸宁高新区餐厨垃圾收集及处理项目专项债券2500万元。

——变零售为批发,项目评审提效。以往“一对一”的零售方式,挂网、招标、评审等耗时较长。该市通过批发方式,将纳入市政府投资计划的重点项目分成若干个包,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一次性选定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参与项目投资评审,评审时限缩短60天以上。

——变加法为减法,资金拨付提速。该市以“免申即享”改革为契机,减环节、压时限、优作风、强服务,推动资金审批和服务流程再造,持续提升治理效能。财政90%经费实现“免申即拨”,评审环节从8个压缩为4个、资料从7项减少到4项,提速50%以上。


本文转载自中国财经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