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拍利兴龙全景图。
三月初春,一个喜讯令四川利兴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兴龙”)备受关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试点项目将获得政策、资金及项目方面的支持。
四川4家上榜企业中,利兴龙是其中之一,承担的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任务。据了解,该试点项目在全国有两个,四川唯有利兴龙。
在外界看来,这个试点项目实至名归。2019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研发的餐厨垃圾“联合生物技术”转化项目从广州“飞”入新都——全球首个产业化项目落地在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4年来已累计加工餐厨垃圾6万余吨,创造综合价值6000余万元。完成从“0”到“1”、从“1”到“10”的实践,接下来将要探索从“10”到“100”的规模产业化路径,开掘出一座丰硕的“城市矿产”。
从“0”到“1”:与新都惺惺相惜,院士回家乡
“这个试点来之不易,分量很重,利兴龙一定会在这件‘关键小事’上全力以赴,完成试点任务”,利兴龙总经理孙小龙说。
这里有一段堪称佳话的招商奇缘。2010年,刘人怀在担任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时,发现了餐厨垃圾的危害、以及焚烧处理方式带来的巨大“后遗症”,便自组团队、自筹资金,投入4年时间找到了“噬污酵母”,也叫“联合生物加工技术”,可以把餐厨垃圾转化成工业油脂、益生菌体蛋白粉、乙醇等产品,不仅全部转化且无“三废”排放,还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再按1:1比例产出“碳源”产品,供应给生活污水处理厂,帮助降低生活污水处理成本。全处理后,每吨餐厨垃圾可以产出630元以上的经济价值。解开这个世界难题诞生了60多项专利。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解除了财政补贴的困境,且免除了传统焚烧方式造成的环保“后遗症”。
刘人怀院士(资料图)
2018年,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接洽中,刘人怀和来自家乡的新都区负责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新都建第一条示范生产线,完成从“0”到“1”的转化。
次年伊始,全球首座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厂,原创技术、原创设备、原创产品,落地在新都。最展现新都区致敬科技诚意的,是利兴龙以技术大比例入股、新都香投集团建厂租给利兴龙的合作模式,在园区规划了92亩土地,打造一个循环经济的“园中园”,这令当时已78岁的刘人怀感动不已。
从“1”到“10”:4月将实现日处理200吨满产能力
走进利兴龙厂区,封闭的厂房内,一条空中走廊穿过车间。右侧的厂房机声隆隆,设备林立,这是一座高自动化的现代厂房。左侧的厂房在做设备改造,3月下旬就将完成,再投产后可以达到日处理餐厨垃圾150吨。两条生产线合并产能为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吨,进入满产状态。
利兴龙全自动化生产车间,所有设备都由企业自主设计。
工人在调整设备。
这个成果来之不易。餐厨垃圾既然是“城市矿产”,一方面开发利用价值高,一方面又因脏污不被投资人看好,利兴龙与新都的携手,除了在科技、生产方面的合作,更有一套新造流程、重塑市场的配套管理机制保驾护航,带领这项新兴技术从“1”走到“10”。
经过近4年磨合,这套管理机制已渐臻完善。在顶层设计上,新都区出台了《深入加强地沟油整改和餐厨垃圾管理的通告》《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垃圾管理实行细则》,理顺“谁生产,谁付费”治理机制;在收运环节,给予利兴龙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吨的特许经营权,整合16支收运队75人、33辆收运车,形成“收—运—处理”一条龙。这套机制为利兴龙累计转化6万吨餐厨垃圾奠定了基础,也为财政补贴“减负”,获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利兴龙探索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如今,利兴龙正在从“10”到“100”的征途上。发展能级上,获得国家试点机遇,与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约,拟投资3.71亿元,新上二期600吨餐厨垃圾处置特许经营项目;经营拓展上,获得山西省怀仁市日处理餐厨垃圾100吨生产项目,争取参与重庆、河南多地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同时,探索从餐厨垃圾延伸至居民家庭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更新上,在刘人怀的带领下,仍在探索将现在48小时处理时缩短到36小时甚至更短,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内容来自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