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成24类15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
作者abc:丞华环卫展
2024.04.22

▲2024年3月31日,南岸雅巴洞江滩公园,市民们支起帐篷欣赏长江两岸生态美景。 特约摄影 钟志兵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其主题为“全球战塑”。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我市迭代升级“治废”“治塑”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已建设24类15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并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成渝双圈“无废细胞”建设评估标准。

据了解,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而“无废医院”“无废工厂”“无废社区”“无废乡村”等,便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细胞工程。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介绍,重庆建立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经营单位等“五个清单”,覆盖1.5万余家单位,对年产生危险废物50吨以上660家企业实施危险废物源头贮存、转运轨迹以及利用处置等全环节可追溯管理,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服务小微企业由200余家增加至近万家。

川渝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覆盖范围也从川渝两省增加到滇黔川渝湘豫等6省,转移种类由2021年的3种增加至2023年的59种,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多月压缩到约5天,审批量从4.78万吨增加到94.12万吨。2023年,“白名单”机制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重庆还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成渝双圈“无废细胞”建设评估标准。围绕五大类固废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关键环节,筛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等10项典型指标,构建“无废指数”指标体系。

铜梁长江材料

45项专利让废砂变“新砂”

“无废工厂”是指通过采取措施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工业企业。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废工厂31个。

破碎、筛选、高温焚烧……4月17日,在位于铜梁高新区的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材料”)车间内,经过多道工序后,原本作为固体废物排放的铸造废砂“浴火重生”,成为可再次使用的“新砂”。

“我们是一家生产铸造用覆膜砂的企业。覆膜砂是一种特殊的固体颗粒,由高分子聚合物、填充物和助剂组成,是汽车零部件铸造的最佳造型材料之一。”长江材料重庆片区副总经理熊寅介绍,比如,汽车铸造零部件就需要使用覆膜砂作为原材料来制造模具,模具使用后,作为原材料的覆膜砂就成了废砂。

废砂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苯酚、苯胺、吡啶等芳香烃,还含有机树脂类有害物质(酚醛树脂,呋喃树脂,冷芯盒树脂等),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对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我们通过反复试验,采取对废砂进行破碎、筛选、高温焚烧等办法实现废物再利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45项专利技术。”熊寅介绍,废砂经过处理后又变为“新砂”,且灼烧减量低、发气量低,膨胀系数更低,能提高铸件合格率2%至3%,降低铸造厂生产成本。

▲铜梁长江铸造用覆膜砂制造模具。受访者供图

同时,废砂的再利用可大幅度降低新砂用量,节约物流成本80%左右。不仅如此,循环利用废砂还可减少硅砂资源开发,大幅度减少铸造废砂排放。

“目前,我们的废砂再生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不仅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幅提高了经济收益。”熊寅介绍,原砂的市场价每吨为400元至500元,铸造一吨铸件要产出约1.2吨废砂,重庆地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铸造一年约产出废砂35万吨,全国每年约产出废砂4600万吨,“一般来说,我们只需要承担部分运费,就能回收废砂,经过技术处理后就能生产出新的覆膜砂。”

2022年,长江材料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89家,搭建汽车制造企业“无废”技术标准体系174项。

江北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减量

累计建成绿色包装回收装置网点229个

“无废社区”是一种社区发展模式,强调通过源头治理,实现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量,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废小区179个。

可生物降解的“瘦身”胶带、可循环使用的“卯榫”包、可回收利用的快递箱……4月18日,记者在江北区观音桥邮政营业大厅看到,与快递相关的每一项业务都从源头上减少着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量。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十分迅猛,快递包装废弃物持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江北邮政大厅快递包装绿色减量。受访者供图

“这种最新的全叠盖式免胶带箱现在很受欢迎。它采用卯榫结构,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实现零塑料、零胶带,杜绝环境污染。”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江北区分公司市场营销部业务管理陈国强介绍,由于不使用胶带,免除了剥离胶带过程中对箱体的破坏,不仅寄送方便,产品还能重复使用3至5次,同时3层板的单瓦楞材质,比传统纸箱更薄、更牢固。

即使是需要使用胶带的包裹,工作人员也均是使用可降解胶带,采用“一字”“十字”“艹字”等简单快捷的打包方式进行封箱,取代了以前的“五花大绑”。

陈国强介绍,快递行业使用的胶带主要材质仍是聚氯乙烯,难降解,“我国平均每件快递的胶带使用量是0.8米,以快递业务量1000亿件计算,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约为800亿米,可绕地球赤道2000圈。可降解胶带和简单方式封箱,能有效降低胶带使用量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江北区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持续强化邮政快递业塑料污染治理,以包装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减量化为手段,循环化为保障,扎实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江北区电子商务类邮件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为95.04%,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比例为96.89%,寄递企业规范包装操作比例为96.81%。

江北区还督促快递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在末端网点设置绿色包装回收装置,引导用户将包装较完好的瓦楞纸箱、可回收包装盒等投入回收装置,目前已累计建成绿色包装回收装置网点229个,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达98.83万件,回收循环利用瓦楞纸箱数量212.45万件。

儿童医院建成全市首个无废医院

医疗废物、厨余垃圾均“日产日清”

“无废医院”是指通过提升医院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置水平,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最终实现整个医院医废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无害化安全处置的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废医院104个。

将自带蓝牙称重功能的运输车推到医院每个科室,扫描每个科室医疗废物二维码并请科室人员签字确认后,将包扎好的医疗废物袋装车运抵医疗废物暂存间……4月16日,记者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看到,员工正佩戴防护用具、移动手持机等装备,收集医疗废物。

“员工在每个科室收集的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数量等信息,在得到科室确认之后,都会上传到医院的医疗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科室收回的医疗废物还会再次进行称重、登记、分类,并交由重庆同兴医疗废物处理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实现了收集、转运、外运等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设置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医疗废物,该院的厨余垃圾同样做到日产日清。

“医院食堂每天用餐人数约2500人次,采取自助收餐模式。”该负责人称,就餐人员自觉将生活垃圾、厨余垃圾进行分类,自主倾倒剩菜剩饭,由专人管理、转运厨余垃圾,再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处理,做到日产日清。

近年来,儿童医院积极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全新发展模式,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设置垃圾桶416套,垃圾投放站4个,投入经费约30万元。

此外,儿童医院建立了两个环保站,组建了80人的环保志愿队伍。每个工作日都有志愿者到环保工作站参加“无废医院”创建各项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

家住南岸区的陈阿姨就是其中之一,每周一都风雨无阻来此对垃圾进行分类。志愿者分拣出来的可回收垃圾,会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置,创造的价值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忠县“以竹代塑”

年加工竹纤维制品1.5亿套产值2亿元

“无废乡村”是一种先进的乡村治理理念,旨在通过实施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促进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并降低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废乡村22个。

蓝天、白云、竹海……4月18日,在忠县乌杨街道将军村的竹材基地内,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忠正在查看竹子的长势。

竹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重庆也积极培育竹产业重点企业,从竹林资源培育、竹材产品研发、竹纤维精深加工等方面入手,以竹子为依托,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忠县瑞竹公司用竹子生产各类产品。受访者供图

因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土地肥沃、水热条件充足、气候温和,适宜竹林生长,忠县将“以竹代塑”产业作为绿色发展方向,引进了雷竹、高节竹、红壳竹、楠竹等多个竹材品种,目前全县竹林总面积超过17万亩。

“丰富的竹材资源,是我们选择在忠县建厂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建忠介绍,瑞竹公司落户忠县后主要从事环保型餐具餐盒生产,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技术研发。通过切片、汽爆、破解等工序,这些竹子变成了餐盘、刀叉、筷子、勺子、水杯等百余种产品。

“相较于塑料制品,竹纤维环保餐具系列产品具有有机、健康、生态、环保等特点。”王建忠说,这些餐具生产全过程采用物理加工工艺,不添加增强剂、助留剂等化学助剂,在野外可自然降解并被农作物吸收,真正做到了生态循环。

为发展壮大竹产业,忠县还探索出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种模式,推动竹子从引种试验到推广种植,再到规模化发展。

如今,忠县已发展竹产品加工企业6家,忠县及周边地区已建设竹材基地10多万亩,全县年加工竹纤维制品1.5亿套,年产值达2亿元。

竹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在乌杨镇杨峰村,57岁的村民陈珍兰靠着竹产业每年可增收6000余元。

忠县的“以竹代塑”还大幅减少了村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

“以前大家都用塑料袋,路上、沟里、树上到处是丢弃的塑料袋。”陈珍兰说,现在很多塑料制品都被竹制品替代,更耐用也更环保,村里到处干干净净。

数读

1、川渝共建“无废城市”,建立5项共建工作机制,组建112位专家技术帮扶团队;

2、累计落实市级“无废城市”建设“以奖促治”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

3、建成全国第一个电力行业固废循环利用中心,年收集和再利用8500余吨废铝、废铜,实现经济价值1.46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

4、已建设24类15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发布17项“无废城市”典型案例和10大精品“无废城市细胞”;

5、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转移种类由2021年的3种增加至2023年的59种,审批量从4.78万吨增加到94.12万吨;

6、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经营单位等“五个清单”,覆盖1.5万余家单位;

7、2023年查处危险废物违法行政处罚案件39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15件;

8、连续4年迭代出台优化固废管理惠企助企政策30条。


本文转载自重庆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