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绥阳:“新旧”碰撞 垃圾“变脸”市场宠
作者abc:丞华环卫展
2024.05.13

垃圾,常常被人们界定为具有污染性的废弃物,却往往忽视了其资源属性。循环经济强调,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弃物。

在绥阳县,有两家专门处理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的企业,它们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打破传统桎梏,创新生产方式,厚植新质生产力,将垃圾“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更好地和谐发展。

清晨,一辆载满厨余垃圾的回收车驶入绥阳县风华镇的绥阳中地油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将回收车开至卸料仓卸料后,垃圾就进入了全封闭自动化处理系统分离出油、水、渣,再经过公司首创的“生物转化3L”处理工艺转化成饲料、燃料、肥料。

据了解,分离出来的污水进入厂区自备污水处理站达标排放;分离出来的油脂,通过提纯制作成了工业级混合油作为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或航空煤油原料;分离处理的固渣则变身为昆虫蛋白质饲料和生物肥料,真正实现了厨余垃圾的高值化利用。

在该公司生物转化车间内,黑色的养殖盆里养着成千上万只黑水虻,它们正在蠕动着身体,不停地啃食着食物。“三项分离后的餐厨垃圾干渣会被制作成黑水虻养殖的饵料,然后在7至10天左右,是黑水虻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把黑水虻分离出来,送到遵义的一家烘干公司统一烘干后,出售到饲料加工厂作为饲料添加剂。而剩下的黑水虻排泄物和一些辅料,就会被制作成有机肥原料”。绥阳中地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程洋介绍道。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黑水虻过腹转化3L工艺,将厨余垃圾转化为饲料、燃料、肥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绥阳中地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平告诉记者,1吨厨余垃圾经过第一次转化后就能实现700元左右的经济价值,再通过下游企业的深度开发,还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此外,公司还建立了绥阳县厨余垃圾大数据溯源监管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监管,实现厨余垃圾产生、收运、处置的智能化管理,确保了厨余垃圾处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如果说绥阳中地油科技有限公司填补了绥阳县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空白,那么绥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则是结束了过去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全县的生活垃圾运送到这里卸载处理后,在焚烧炉内经过“浴火重生”,最终转化为清洁的电力能源,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在绥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吊操作室内,工作人员正操作着机械手柄,控制行车抓斗在垃圾坑里的行走轨迹。只见由6个锋利大爪组成的机械臂,瞬间抓起几吨重的垃圾就放入了焚烧炉内。

该项目生产运行处处长涂永刚介绍说,垃圾吊岗位实行四班三倒、每班8小时工作制,每个班投料150吨左右,一天下来投料450吨左右。另外,班组还要将每天新运进来的生活垃圾打堆存放,让垃圾中的水分沥干后充分发酵,便于后续更好地燃烧。

而另一边的中央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操作电脑上的集中分散控制系统,监测着项目的生产运行情况,保证环保污染源达标排放,整个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据了解,绥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投资2.96亿元,于2021年9月22日并网发电,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48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15万吨以上。生活垃圾在这里实现变“废”吐“金”,串起一条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链,为绥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将无用的生活垃圾通过无害化的焚烧处置,进行热能回收利用,转化为大家都需要的电能,它不仅结束了过去绥阳县垃圾填埋的历史,还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持续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绥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副总经理杨培生告诉记者,该项目现在每天可以处理45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每天的发电量在19万度左右。

近年来,绥阳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治污治水能力,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采取管理部门、收运企业之间“线上+线下”的沟通方式,打造多方融合的共治模式,科学实现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终端处理有序,绘就出一幅绿水青山共蓝天、生态宜居的绥阳新画卷。2023年,全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8.8%。


本文转载自天眼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