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的“首善之区”,福田区以4%的城区面积,担负着深圳市13%的人口承载量。记者15日从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为巩固垃圾分类治理成果,近年来,福田区逐步探索智慧赋能垃圾分类,建立厨余垃圾智慧管理新模式、再生资源智能回收新体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高科技赋能、一户一码的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造城区精细化管理的“福田方案”。这也是福田实施“全域治理”改革,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的生动体现。
探索厨余垃圾全链条智慧管理
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点和难点,福田区在园岭街道率先探索厨余垃圾全链条一体化处理,采用前端智能分类投放,中端智慧赋码收运,末端即时就地处理,产出物进行昆虫生物技术转化,变废为宝,实现了厨余垃圾的“一体化、智能化、本地化、资源化”的全链条智慧管理模式。
据了解,园岭街道试点小区采用“智能回收桶+积分兑换柜”等设备,在无人督导的情况下吸引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智能桶具有AI识别、自动称重、自动积分等功能,操作简单,居民投放后即可获得积分(小区内的积分兑换站进行兑换日用品)。此外,“物联感知+AI无人值守”双线并行,智能桶通过24小时在线“机器人督导”替代传统的“桶边人”,从“人治”转为“数治”,大大节省人工督导成本。
在中端智慧赋码收运环节,一户一码“收”效显著。自2023年9月10日起,园岭街道通过对辖区内的三小商户以及所有的小区分类投放点进行赋码,收运员每日两次收运,做到应收尽收、垃圾不过夜。目前每日可收运厨余垃圾600桶左右,40~42吨。
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采用“深碳未来”智慧管理平台,将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如分类、收运、处理、资源化、减碳等动态,通过平台系统进行数字化监控管理。以“视频+AI智慧”识别垃圾分类情况,进行长效监管,并将实时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一屏统览。同时平台可对接各分类企业、各街道、各主管单位,真正实现对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全流程大数据化管理。
打造再生资源智能回收新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于推进福田区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福田区以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建设为突破口,在园岭街道内进行试点,积极探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新模式,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为“无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布局社区回收站点。充分利用各居民小区可利用空间,设立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打造居民“家门口”的24小时无人回收站。智能回收箱具有仓满报警、自动开门、投物称重、二维码识别、数据网络交互、摄像监控等功能,使可回收物(废旧物资)从源头到末端“分类投递、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确保全流程可查、可控、可管,并打通“投、收、运、处”四大环节,大大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其次,居民可通过线上小程序一键预约,上门回收,足不出户即可走进“绿色当铺”。在回收处理环节上,通过七大流程实现可回收物循环再生:居民预约→收运员24小时内清运→进行地磅称重→运至再生资源中转站→进行分拣打包→下游企业循环再生→流入市场产生效益。
构建垃圾分类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据
了解,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措施,全链条推进,加强源头管控,加快处理和收集设施建设布局,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构建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体系、收运体系、处理体系,擦亮“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幸福福田首善名片。在园岭街道试点推行厨余垃圾“一模式”和再生资源回收“一体系”以来,该局深入探索垃圾分类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面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夯实街道、物业、社区责任,扎实推进智慧化分类的具体实施。街道迅速铺排、无缝对接;物业落实设备落地、位置选取、设备安装、清洁;企业加速设备平台完善;社区百分百入户宣传;志愿者们带头参与;逐步形成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新时尚。
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贵在坚持、重在突破”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坚持系统治理,加速智慧管理,逐步提升全品类、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政策标准,发挥市场优势,努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运行轨道,持续推动福田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福田经验”。
本文转载自羊城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