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变“水泥土” 服贸会上绿色科技成果亮相
作者abc:
2024.09.18

  

降低回填工程综合成本30%以上、减少道路工程天然砂石材料消耗30%以上、减少碳排放3.2万吨……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研究院一项名为“建筑垃圾再生流态化回填技术”的创新成果惊艳亮相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这一绿色科技成果将原本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变成一种可以自由流动的“液态土”。它的成功应用也为其他领域的固废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据了解,我国建筑类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在巨大存量的基础上每年仍新产生几十亿吨的建筑垃圾。如何有效处理这一“烫手山芋”,成为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填埋和堆放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李佩介绍,相比传统回填工艺,“建筑垃圾再生流态化回填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传统回填方式往往需要分层进行,效率低下且易产生大量扬尘污染;而新技术则实现了一次性回填,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还避免了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固化后的回填材料强度可达0.5MPa至10MPa,远高于传统回填材料的0.4MPa至0.6MPa,且质量稳定可靠,有效防止了地基塌陷和雨水渗透等问题。
 
李佩解释,这种“液态土”其实是建筑垃圾与固化剂、水经过特定工艺和机械充分拌合后形成的,它不仅能够泵送至任何异形基槽,实现自流平找平,还能在24小时后硬化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抗渗性的“水泥土”。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传统回填工艺中施工难度大、效率低、污染重等问题,更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全利用。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项目团队不仅研发了专用的施工拌和设备及施工工艺,还构建了全流程成套应用关键技术体系。从建筑垃圾的分类、配比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标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验证。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标志着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还能够通过资源化利用降低对天然砂石等原材料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李佩说到,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回填工程综合成本降低30%以上,减少道路工程天然砂石材料消耗30%以上,再生利用建筑垃圾350万吨,减少碳排放3.2万吨。

 


本文来自北京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是环卫行业多功能交流服务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等多方需求举办丞华环卫展,历年来多次举办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等十余省级环卫展,承办服务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环卫活动及中环协年会暨中国环卫博览会,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计划、品牌企业动态、环卫行业资讯,请关注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