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管十大行动,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作者abc:环卫微视界
2022.01.10

 

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三连冠之后,济南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冲锋号”,这对城市环境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济南城管坚持“大城管、城市美学、经营城市、无废城市、智慧城管、全民城管”六个理念,率先推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十大行动,持续推进门前五包、垃圾分类、家具一体化保洁、公厕革命等行动走向深入,全力打造全国最“洁净、有序”城市环境,以城市品质大提升助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门前五包”促进创城规范化长效化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2021年10月9日,济南市出台《临街单位“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发动机关单位、商场、商铺、社区等社会力量,共建美好济南,共享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美好成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办法》发布后,各区县政府、各街(办)镇、各居委会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全面推进,通过向临街商户、企事业单位发放《致临街单位的一封信》,开展摸底建档、签订责任书、悬挂公示牌等工作,通过上门服务、宣传引导,各临街单位自觉爱护市容环境,维护公共设施,维持门前秩序的责任正逐步形成,“各扫门前雪”的意识正深入人心。
 
推进“门前五包”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济南市城管局成立督导组,由局党组成员分别带队,包区挂办督导,一线解答疑惑、解决问题。
 
截至目前,各区县共统计建档临街单位10.7万余个,发放《致临街单位一封信》11万余封,签订《“门前五包”协议书》9.9万余份,签约率达92.5%;悬挂公示牌9.7万余处,上牌率90.65%;组织开展专项培训1万余人次,全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作为全国46个先行开展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济南市担负着创新模式、破解难题、争先创优的使命。济南城管以“大城管”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垃圾分类工作基础,15个市直部门成立行业督导队伍,15支城管系统“包区挂办”督导组深入一线开展指导服务。
 
 
以“无废城市”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垃圾减量与分类工作体系,推动源头减量,健全投放和收运体系,推进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截止目前,全市设置生活卡机集中分类投放点1.5万处。配置有害垃圾收集车30辆,厨余垃圾专运车269辆、驳运车3090辆,厨余垃圾日收运能力超过1000吨;针对区域特点,创新推出92条“公交专线”和146条“音乐专线”,撤除沿街垃圾桶2000余处。
 
 
在垃圾分类末端环节,全市已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4座,处理能力5850吨/日;填埋设施4座,处理能力2782余吨/日。全市布局分散式就地处置设施共83处,处理能力约150吨/日,集中处理设施3座,厨余垃圾总处理能力超过700吨/日。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厂计划也基本建成。
 
以“全民城管”理念推进持续深入,聘请垃圾分类形象大使”“打造宣教基地”“成立物业公益联盟”“垃圾分类进万家”等特色主题,仅2021年以来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5万场次、入户宣传970万户次,入户发放垃圾桶130万余户,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市民分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城市家具一体化综合保洁打造“靓丽街头”
 
城市家具项目广泛,主要涉及隔离护栏、路名牌、公交站牌、路灯杆、果皮箱、园林绿地、雕塑小品、井盖、变电箱等几十个细分项目。作为城市整体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家具是城市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象征,是展现城市品质的城市形象大使,代表一个城市真正的软实力。济南城管按照坚持以道路深度保洁为突破口,深度融合十几个部门、行业的城市家具保洁职能,积极推进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40万件城市家具一体化综合保洁管理工作,在国内首创了道路一体化综合保洁新模式。
 
 
截至目前,各部门按期完成了194.57万平方米高架路(桥)附属设施、240公里道路隔离护栏、10.2万余处交通设施、9940处路名牌、1988万平方米道路绿地、7824处雕塑小品、1.1万余处供热供气设施、1万余处公交站牌、9322处光缆交接箱等城市家具的保洁移交工作。
 
结合省城乡住建厅印发的《山东省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济南市逐步实现了以道路墙根至墙根为保洁范围,融合快车道机械化保洁、人行道辅道人工清扫及守岗捡拾、城市家具“人机结合”全覆盖保洁三大项目为一体,作业由平面向立面延伸,由局部向整体扩展,逐步健全完善了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分级负责、分级实施、分级监督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新机制。
 
背街小巷“高颜值”与“烟火气”并存
 
提升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环境面貌,2021年济南城管对和谐广场、山大路路段两个片区进行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展现泉城济南市现代、时尚、大气的靓丽“城市封面”。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群众生活的必经之路,干净整洁的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本着“高颜值”与“烟火气”并存的原则,济南城管指导相关区县对经六路、鞭指巷、將军庙街等道路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微改造,打造处一批“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秩序井然、生活便捷”的精品背街小巷。同时最美社区评比创建活动,以奖代补,提升各区县、街镇工作积极性,拨付专项资金,将章丘区龙山镇、济阳区回河镇及南部山区西营镇打造成为美丽示范街区。
 
 
将工地围挡 蝶变为“城市风景”,济南城管牵头开展了工地围挡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快速见效”的工作思路,对市域范围内工地围挡建立“实名制”台账,通过集中整治,工地围挡专项整治台账完成99.1%,已经整改工地围挡1216处、59.95万米,其中已拆除254处、7.95万米。
 
公厕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公共厕所是整个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态,关乎城市的形象的树立。2021年,济南城管系统牢固树立“小公厕、大民生”理念,逐步对1200余座公厕进行智能化、人性化、便民化改造提升,增设智能取纸机、充电站、药箱等便民设备,广泛推广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方便特殊人群需求。升级“厕所革命”,持续增建公厕80座,让市民游客的“急”事不再“急”。
 
 
深入开展公共卫生间排查整治行动,济南城管重点逐个排查整改影响公共卫生间使用问题,对存在停水、停电、设施损坏、等情况,实施“一厕一档”,采取“边排查、边整改、边提升”压茬工作方式,逐个销号清零,确保各类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落实公共卫生间精细化管理与作业,对人流量较大区域采取“即脏即清”的深度保洁法,确保地面、墙面、便池、门窗干净整洁;在显著位置悬挂工作标准牌,公布服务监督电话,实施全民监督;对公共卫生间进行智能化、人性化、便民化改造提升,增设智能取纸机、充电站、药箱等便民设备,切实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全面升级“厕所革命”,推广便民化延时服务措施,济南城管将市民群众的急事难事作为服务重点,全面推广公共卫生间延时服务措施,对居民小区、夜经济商圈周边等早晚市民群众如厕需求较多的公共卫生间,纳入延时服务范围,提前或延后2小时开关门;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实施24小时免费开放服务,切实为市民提供便利。同时,广泛推广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方便特殊人群需求。
 
璀璨灯光照亮市民回家路
 
春节期间,一场盛大的灯光秀,演绎出流光溢彩的泉城夜景,也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古城济南,先后六次登上央视。
 
本着集约节约简约、现代时尚大气的原则,济南持续对泉城广场及周边区域、奥体中心、燕山立交桥、经十路、西客站片区、一院三馆等重点区域现有灯光亮化进行优化提升,将自然禀赋和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充分彰显泉城文化魅力、特色风貌,使城市亮化的现代美学与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同时积极建设景观亮化集中控制平台,升级改造功能照明控制系统,统筹推进“一把闸刀”总管控。
 
 
装点城市的同时,让璀璨的灯光更具服务性,济南市实施了“照亮回家路”工程,利用6个月时间完成全市路灯补建增亮任务144条路段告别“有路无灯”,经十路、旅游路等6条主干路完成路灯增亮工程,940条道路节能灯完成了改造更新,推进5000多盏路灯增亮。如今,每当华灯初上,在经六路、经八路、新更换的路灯灯光璀璨,小街小巷一片光明,寒冬中的暖色切切实实温暖照亮了市民回家路。
 
以路长制打通城市治理“神经末梢”
 
有效打通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全市835条主次干道上,还活跃着一支由651名城管工作人员组成的“路长”队伍。他们在路面上发现的街面秩序、乱搭乱建、工地扬尘等18大类163小项城市管理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到数字化城管平台。
 
 
按照一路一长、责任到人的方式,从2019年开始,全市15个区县设置路长,每名路长负责3公里路段。同时,通过智慧城管系统,对街面出现的各类事件、问题,通过线上转派到23个市直和162个区级部门,限时处置。
 
济南市路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刘晓茜表示,每天是早上七点到晚七点,在道路上进行巡查,发现各类的城市管理问题,目前来说,全市共立案有157万余件,处结率达93.63%。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济南城管微信公众号,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请联系0531-81219099。转载请注明“环卫微视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