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志愿者、基础设施……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一个都不能少!


2021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年会暨2021中国环卫博览会将于11月11日-15日在北京市举办,本次盛会设置垃圾分类板块,涉及各类垃圾桶、信息化智慧化产品等,展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最新装备、技术与解决方案,诚邀品牌企业参与!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各级政府各部门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放眼全国,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挑战巨大,仍需多方关注和共同努力。围绕垃圾分类工作,近期中国建设新闻网连续刊发记者尚丹宁两篇文章,从智能科技应用、志愿者宣传督导等方面进行分析,今天我们转发分享,同时也期待相关垃圾分类从业者关注相关课题,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和相关配套科技产品、管理手段,加快垃圾分类工作落地实施,共建美丽洁净家园!
— — — — — — — — — — —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移动端APP等技术手段,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相关产业发展。
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践表明,以智能科技为支撑的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引导居民自主分类投放,促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源头规范管理,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过程监管。

在北京某社区的一角,放置着蓝色、绿色、灰色、红色四个垃圾投放柜,色彩鲜艳、时尚大气,分类标识简洁醒目,这就是智能垃圾分类箱。点击智能垃圾分类箱上的触摸屏,选择垃圾类型,相应的柜门就会自动开启,30秒后自动关闭。旁边还有社区志愿者协助。小区居民说,这种聪明又能干的垃圾分类“神器”,能自动开门,干净卫生。智能垃圾分类箱的出现,使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这类智能垃圾分类箱具有触屏操作、自动称重、分类投放以及电子语音播报提示等功能,居民可以通过分类积分卡、手机扫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法开箱、分类投放,还可以记录积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值时,可兑换各种物品。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垃圾分类箱的功能不断完善,增加了满溢警示预警、多用途LED显示屏、投放口防夹手、温度检测、臭氧杀菌、外挂式灭烟盒等多种功能。
与传统垃圾箱相比,智能垃圾分类箱解决了一些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特别是24小时无人看守,逐渐向无人化、自助化发展,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效率,方便居民日常垃圾分类投放,推动居民养成良好分类习惯。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移动端APP等技术手段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综合性、高智能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这种高智能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通过智慧垃圾分类管理平台,依托前端智能分类设备、居民智能分类积分卡的应用,可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统计,可针对居民的投放习惯作出分析,汇总不同时段的不同投放量,精准统计垃圾分类作业的全流程数据信息。同时,可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使生活垃圾分类更智能,让生活垃圾分类更加精准、精细、高效。
杭州市某区在全域范围内推行“一户一桶一卡一芯片”的智能账户,通过智慧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建立精准溯源机制。每户居民都有专属的分类二维码,每次的投放时间、垃圾分类是否准确、垃圾重量等基础数据均能实时上传至智能账户。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操作系统可以实时统计每个小区、每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通过数据汇总、比对、分析,能够第一时间完成对居民参与率、分类准确度的统计和评判,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数据支撑和管理支撑。
在北京某地区,通过建立综合性、高智能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实现了全地区垃圾分类全程智能化管理。居民在家分类,有垃圾分类小程序做指导,带芯片的智能垃圾桶自动称重上传信息;居民到楼下投放,智能垃圾桶(站)会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遇到不破袋、投错了的,有语音提醒,影像被留下,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宣讲。垃圾桶、运输车辆都有唯一的身份识别芯片,从哪个小区出来、垃圾分得准不准、装了多少、走了哪条路,在这个地区的城市大脑指挥平台上一目了然。在终端处理厂,车辆的入场时间、运量多少等内容也会被全部记录下来。
通过该地区的垃圾分类智能监管系统,工作人员不用出门,就可以了解全地区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况。这个系统包括垃圾分类信息感知网、垃圾分类专题数据库、垃圾分类物联网服务平台、垃圾分类三级监管平台、垃圾分类社会单位信息服务平台和市民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品类、全行业、全过程监管。根据系统监测数据,可以追溯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优化垃圾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各地都在尝试运用新技术建立高智能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监督管理的新途径。

在探索运用智能科技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一些出现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在一些地方,曾经风光一时的各式各样的智能垃圾分类箱遭到嫌弃,有的已经停用或拆除,自己变成了“垃圾”。智能垃圾分类箱在一些小区开始时让大家兴致挺高,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总是显示“已满”,让人们对其失去兴趣。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箱设计不完善,使用中产生种种问题导致使用不便,少人问津,便成了摆设。
推行生活垃圾智能分类,不是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一摆就万事大吉,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跟进。比如,如何让智能分类箱的使用更加简便、通俗易懂,让大多数人运用自如;计量要公开透明,可以查询,有疑问能及时解决。此外,还要及时检查维护,时刻保证设备在频繁操作时安全可靠,精度、敏感性不受影响,并要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这样,才能让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设施更可靠,发挥更大作用。
在智能垃圾分类各种设施的建设管理方面还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一些技术的研发制作费、维护费、运行成本费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因此,价格昂贵也会导致“叫好不叫座”,成为普及发展的阻力。
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广泛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还是整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辅助环节,其应用和推广还有很多场景限制和成本困境。但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智能分类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组织编制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全过程监测监管能力建设。聚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填埋处理、厨余处理等污染防控关键节点,进一步摸排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监管全过程,健全监测监管网络体系,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快建设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智能终端感知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预警能力、溯源能力。
今后,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的发展应该聚焦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监管全过程,让“神器”更全能。
有专家提出了运用智能科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全过程监管体系的建议:在实施智能收集、实现智能检测的前提下,建立居民档案。智能收集终端、智能检测线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智慧平台上,记录到所有住户档案中,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为全过程监督管理打下基础。运用各种技术建立起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过程的监管系统,对每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这样,就可以从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到终端的处理实现全过程智能监管。

— — — — — — — — — — — —
垃圾分类文章二:
善用宣传督导志愿者 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在各地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志愿者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通过定点设摊宣传、发放宣传品、入户宣传等方式宣传生活垃圾分类。有的志愿者深入校区、园区、商区、街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涵育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新时尚。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现场,他们顶着高温酷暑,不惧刮风下雨,忍受难闻的气味,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遇到不配合的居民,他们耐心劝说,答疑解惑。在路边、楼栋间巡查时,发现垃圾分类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和引导……他们既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员、督导员,又是示范员,引领着垃圾分类新时尚。
我国大力倡导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46城万人志愿者”活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建立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五个一”(参加一次培训、开展一次活动、督导一个单位、带动一个家庭、联系一个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了“志愿者示范先行,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他们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垃圾分类志愿者业务培训,学习各地垃圾分类工作成功经验,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不少人因此成为了“分类专家”,受到表彰。
为更好发挥志愿者作用,各地在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良好支持。有的地方制订垃圾分类文明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和推进方案,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有些地方在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志愿者的培训、配套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使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有的街道、社区结合实际为垃圾分类志愿者“量身定制”了工作职责等管理规定,并提炼出了“工作法”,有效指导志愿者开展工作。志愿者的积极努力和辛勤付出,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倾情奉献赢得了尊重。
有专家指出,志愿者队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接地气,能更直接引导更多的居民规范生活垃圾投放行为,有利于助推垃圾分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作用效果明显。志愿者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应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
目前,志愿者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以及志愿者作用的发挥。
一是有的地方志愿者招募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宣传工作不深入不广泛、针对性不强,宣传方式单一、影响力小、效果有限。二是有的地方缺少对志愿者的培训或者培训内容比较简单不系统。相关知识的不足和必要技能的欠缺影响了志愿者作用的发挥。三是缺乏相关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如何激励志愿者、保护和维持他们的工作热情,一直是志愿者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造成志愿者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积极性减少、工作热情降低。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做好招募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保持志愿者的持久热情。
做好招募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专家建议,首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好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使之更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有吸引力。志愿者的工作应当以社区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其属地优势和自身特点,让志愿者力所能及又能产生成就感,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主动、自愿无偿地投身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其次,在各级政府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服务基地,让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最后,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和多种途径宣传,扩大志愿者招募的范围和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专家提出,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垃圾分类知识和有关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还要充分体现互动性、感染力。通过培训,提升垃圾分类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提高社区志愿者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培训后还要进行考核,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保持志愿者的持久热情。有专家提出,虽然志愿者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以物质报酬为前提的,为社会作贡献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感受快乐、获得回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一是建立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各部门可定期组织开展诸如“优秀志愿者”“最美志愿者”“创新志愿者”“志愿者标兵”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举办颁奖典礼、颁发荣誉证书、媒体广泛宣传等形式,强化对志愿者的精神奖励。
二是建立志愿者档案制度。志愿者档案对志愿者的有效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表现,尤其是在服务期间获得的荣誉等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应及时反馈给志愿者所在单位、学校或生活社区,作为志愿者岗位选择、晋升、评奖评优或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参考。各地各单位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内部奖励制度。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推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制度。一方面,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参与生活垃圾投放志愿服务与校内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学分兑换制度,有效推动劳动育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对接,形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社会宣传与鼓励等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安排,使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能够与校内评奖评优及就业创业推荐等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热情。
如何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作用,使其成为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力量,需要建立一套管理科学、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确保志愿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长期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和公益活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引导、监督。
各地及各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持续发挥志愿服务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全社会和谐的生力军。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于中国建设新闻网,记者尚丹宁,文章配图图片等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或使用展会资料,已尽量注明或保留来源,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修订、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