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四搭建”让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有章可循
作者abc:
2022.04.11

在南京的老城南区,秦淮区中华门街道有不少老旧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里,人口结构复杂,外来人口多,且流动性大,不少居民垃圾“一袋扔”的现象屡屡可见。

 

垃圾分类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从“要我做垃圾分类”到“我要做垃圾分类”如何转变?

 

今年以来,针对辖区内老旧院落多、治理难,南京市秦淮区多次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紧接着,中华门街道通过搭建居民议事平台、“党建+志愿”服务平台、垃圾分类“巡查+督导”体系、垃圾分类红榜灰榜等“四搭建”举措推动老旧小区环境改善。

 

搭建居民议事平台

 

提起垃圾分类,居民有需求,工作有痛点。对此,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各社区通过入户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找准垃圾分类的痛点难点问题;紧接着以“垃圾分类大家谈”为主题召开居民议事会进行民主协商;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干部、积极分子、楼道长、网格员的主体作用,共同研究出符合现行政策、便于居民执行的老旧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搭建“党建+志愿”服务平台

 

据介绍,中华门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网格为支撑,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的“四位一体”服务体制;组织社区、驻区单位中的党员和城市治理公众委员下沉网格;同时,发动社区热心市民、退休职工等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组织居民共同商议拟订垃圾分类公约,开展广场居民签约“垃圾分类倡议书”活动。

 

 

当前,中华门街道内每个老旧小区都建立起一支志愿服务小队,开展以“守桶、入户、回收”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志愿者每月当一次垃圾分类指导员,开展桶边指导、督导、宣传等工作;每月当一次垃圾分类宣传员,进行集中宣传、入户宣传;每月当一次垃圾分类回收员,在小区每月资源回收日开展可回收物回收活动。

 

搭建垃圾分类“巡查+督导”体系

 

垃圾分类需要在居民自主参与过程中提质增效。中华门街道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和物业代表联合巡查垃圾分类点“四分类”投放质量,推进交流互学,积累分类经验。城市治理公众委员带领志愿者不定期进小区开展垃圾分类“随手拍”,将混投、乱扔、楼道卫生不整洁等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发送至街道垃分办微信群;督导员及时汇总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发送照片至微信群,形成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

 

 

搭建垃圾分类红榜灰榜

 

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是为了让源头正确分类的好习惯更好地发扬下去。据悉,中华门街道各社区建立了垃圾分类红榜灰榜,对志愿者、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在守桶、巡查工作中抓拍、发现的行为现象,每月组织一次居民协商会进行评选;对小区垃圾分类成效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正面引导,进一步提高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准确率。

 

“四搭建”的工作方法,是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在老旧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中摸索、实践总结出的具体经验。“四搭建”让该街道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有章可循,助力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和分类质量的提升,增强了居民生活的获得感、满意度,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