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 看厦门&福建农村环卫提档升级新跨越


8月4-8日,2021-2022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年会暨中国环卫博览会将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从首都北京移师福建厦门,考虑的不仅仅是疫情等因素,更是来自行业的呼声,从生活垃圾分类到垃圾末端处理,从环卫车辆装备到环卫服务运营,从城乡环卫一体化到海上环卫,厦门&福建环卫亮点真不少!今天通过两个最新资讯,一起看看有关厦门&福建农村环卫如何迈进新征程、开启新局面!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之需,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之举,也是厦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自2015年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以来,厦门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环卫作业与管理体系,多管齐下推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努力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岛外各区、各部门也不断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精准分类,助力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
目前,厦门已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将定点收集与上门收集相结合,打造“户分类、村保洁、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分类模式,形成管理机制规范、从业队伍稳定、设施设备齐全、资金保障到位、宣传方法多样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乡村颜值越来越高。
在翔安区新圩镇,垃圾分类收集员骑着垃圾分类收运车上门收运垃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在同安区新美街道,农民将厨余垃圾好氧发酵制成的有机肥施入田间。(厦门日报记者张江毅摄)
在海沧区东孚街道,垃圾分类投放点干净漂亮,并设有垃圾分类宣教室。(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2020年9月,同安乡村188个回收垃圾的钢斗正式“退休”,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积小、密封性强的分类垃圾桶。
“以前,钢斗生锈破损,垃圾污水横流,露天堆放还有异味。”五显镇后塘村卫生委员感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新垃圾桶到位了,乡村环境明显改善了,村民也纷纷拍手叫好。不仅是五显镇,走进莲花镇、祥平街道……垃圾分类早已全面覆盖,如今,不少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拆除鸡鸭舍与绿化边角地块,大大小小的村庄焕然一新。
一直以来,厦门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设置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四分类桶,鼓励投放点位配备洗手池,确保分类收集设施功能完善、干净无味。然而,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而言,这需要花费更大力气,对此,各区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全面开展。
从源头投放开始进行优化提升,对各行政村的设施设备进行查缺补漏,集美区撤除不规范摆放分类桶,优化合并投放点位,建立农村环卫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翔安区则从清除投放点脏臭现象着手,解决引发“邻避效应”问题的根源,将大量露天垃圾投放点升级改造为环保垃圾屋,以全新面貌迎接居民。在海沧区,全区投放点都装上监控设备,实现所有农村投放点智能监控全覆盖,线上线下巡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快速进行解决,投放点的管理维护水平显著提高,垃圾爆桶、落地等问题基本消除。
如今,走在同安区祥平街道鳌峰埔里自然村的村道上,家家户户门前都干净整洁,没有垃圾杂物堆放,激发出村民美化家园的热情。“眼看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开心。”村民蔡明月竖起大拇指,身边环境的改善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让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在同安区祥平街道,生活垃圾移动收运车在鳌峰埔里自然村内行驶。(厦门日报记者张江毅摄)
在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以前,农村垃圾都去哪儿了?在不少农村老人的回忆中,大量生活垃圾曾通过就地焚烧、填埋进行处理,有些甚至倒进溪流中冲走,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地造成污染,长期以来,不易腐蚀、无法降解的垃圾也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耕地环境。
随着“垃圾分类”观念的深入人心,垃圾直运工作也逐步展开。厦门在全市范围内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不同颜色的垃圾收运车和分类垃圾桶相互呼应,各类垃圾专收专运,时刻接受群众监督。2018年,厦门启动为期三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区属企业统一实施城市与农村环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的标准化、专业化运作,实现城市公共基础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和效率,助力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对此,各区也根据实际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翔安区率先在新圩镇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并通过信息平台对垃圾分类情况记录在档,有针对性地上门劝导宣传,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同安祥平街道过溪村则以实现全村“零垃圾桶”为目标,将原有的30个垃圾分类收运点位整合成8条收运线路,由收运员依次上门收运。
结合各镇街的不同特点,集美区选择先在后溪、灌口等农村地区全面开展上门收集,在侨英片区,则针对部分垃圾量比较大的沿街店面规划6条收运路线开展上门收集。海沧区采取“一村一方案”模式,采用定点投放和上门收运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由城建市政公司统一直运至厦门市指定终端处理场进行专业化的分类处理。
2020年,全市已经全面实现其他垃圾和厨余直运、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定期收运。
在翔安区新圩镇,农业垃圾就地处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厦门日报记者张江毅摄)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为一体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格局。有害垃圾直运到工业固废处置中心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厨余垃圾直运到厨余垃圾处理厂,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其他垃圾直运到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可回收物由回收企业负责运输,通过建立分拣中心,实行精细分类后进行资源化利用。
与此同时,全市各区不断探索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在农村地区,生厨余就地资源化处理等创新做法也得到多元发展。翔安大棚堆肥、同安有机垃圾好氧发酵……就地资源化利用模式成为农村田间地头厨余垃圾处理新亮点,不仅实现农村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减小末端处理压力,还减少化肥使用,减少碳排放,进一步改善农村、农田环境,也有助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
此外,海沧区将率先建设全国第一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加速建设低值可回收物体系。集美区与海沧区的部分街道,还鼓励村民制作环保酵素,使农业垃圾变废为宝——过滤后的酵素水可以兑洗洁精、洗发水等清洁用品,滤出的酵素残渣还可以制成肥料、农药,施用在田间地头。农业垃圾就地处理,不仅减少垃圾产生量,也有助于有机生态农业发展,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准确率达85%以上。
减量举措落实到位,垃圾日产量增长率由12%降至3%以下,全市人均垃圾产量从原来的1.3kg减少到0.95kg。
探索农村生厨余就地资源化,加速建设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减小末端处理压力。
2020年,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集美区灌口镇黄庄,一处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后变得整洁有序。
改造提升前,绿化带及其附近堆放大量杂物。(集美城发环卫供图)
●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吨垃圾焚烧发电量提高30%以上。
●日收集厨余垃圾800余吨、餐厨垃圾近500吨,全部得到资源化处理。
●日产4000余吨其他垃圾,全部焚烧处理(日焚烧能力4350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年产有害垃圾约200吨,全部进入工业危废中心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理。
●2021年回收利用率达到42%,超过住建部35%的要求。
福建: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美丽乡村入画来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经过为期三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目前,全省已有4459个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农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生机盎然的初夏时节,记者行走在广袤的福建乡村,去探究一村一落如何打造美丽乡村的“面子”和“里子”。
“一个木桶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曾经,周宁县泗桥乡洋尾弄村村民吕家钊,最怕客人来家里上厕所,“又脏又破,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虫乱飞,实在见不得人”。
2018年的一场农村厕所革命,让吕家钊既赢回了“面子”,又得到了“里子”。旱厕改水厕,装上冲水马桶,粪污经过三格化粪池发酵处理后集中纳管,进入农田生态池净化,最后成了天然液态肥,为家里的10亩蔬菜源源不断提供养分。
经过为期三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省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5%,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面建立,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整治裸房15万栋。
但放眼广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核心目标指向补短板、强弱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021年以来,福建每年出台一个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一份乡村建设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持续落深落细。今年3月,《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推进农村路网升级,全省实现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升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7%;推进农村物流设施升级,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邮政企业建制村通邮率均达到100%;推进农村数字化升级,基本实现城乡网络“同网同速”。
27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管理标准化;建成60个县域医共体,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80元;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到64.5%,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38.7张。
近日,连江县敖江镇石头村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村民大会,32名村民代表参会,议题只有一个——村里的垃圾处理费收多少?
“每户每年缴纳100元,大家看合不合适?”村党支部书记邵德光直奔主题。
“有点贵了,90元合适。”村民代表刘玉芳接着发言,获得多数人支持。
“那低保户要不要交这笔钱?”“谁来负责收钱?”……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很快达成了共识:按户收,每户90元,低保户不用交钱,由村民代表收钱。不到一周时间,石头村上万元的垃圾处理费悉数交齐。
乡村建设,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为谁而建?答案显而易见:为农民自己建。因此,乡村建设,农民要当“话事人”。在推进乡村建设中,福建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周金概以本土匠师的身份,回到老家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当起了施工队长。
在开展农房整治行动中,大羽村决定培养一支“接地气、本土化、专业化”的工匠队伍。于是,周金概和几名工匠一起返乡,组建了一支10人的小工程队,开始承包本村的房屋建设。
“以前我去深圳打工,晚上睡地铺,几十人同吃一锅饭,年底才能拿工资。”周金概说,在家门口就业后,生活滋润多了。随着工程队越做越大,周金概带起了学徒,开始走出去,到附近村镇承包新工程。
农民参与村庄建设积极性不高怎么办?福建各地推行积分制,辅以相应物质与精神激励,以量化管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凝聚乡村建设合力。
“刚交的10斤纸皮,参考市场价约7元,按照1元兑换100积分,可换到700积分;如果月度积分能排前十,还可能获得红榜奖励1000分……这些积分在村里都能当钱用!”18日,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村民兰宝金,扛着一摞纸皮来到村里的积分兑换超市,高高兴兴地换取了生活用品带回家。
去年以来,福州市试点推广文明积分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家园清洁行动。在南洋村,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房屋整治、污水处理等获得通用的文明分,还可凭借整理可回收垃圾获得专项积分。
为保障农民监督权,2019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联网+督查”平台,开通举报热线,在“闽政通”APP开设举报直通窗口,落实举报投诉统一受理、分类转办、限时办结、跟踪督办、汇总报告、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
近日,记者来到将乐县,在邱彩立家的庭院,看见复古擂茶器具陈列其中,游客可现场品鉴地道擂茶,也可沉浸式体验传统制作工艺;走进孙桂英家的庭院,“一山一水一池一木”布局映入眼帘,自然风光与人居环境相融相合;在“常文菌菇”庭院,只见竹荪、红菇、茶树菇等菌菇干制品琳琅满目,游客挑选时爱不释手……
在创建美丽庭院过程中,将乐依托本土特色产业,融入农耕文化、家风文化、传统文化等元素,打造内外兼修的庭院风景,把“小盆景”变成了“大风景”。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推进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乡村建设,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机械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应尊重规律,注重保护,体现特色,彰显个性。
美丽乡村,规划先行。面对千差万别的村庄实际,福建分门别类,对症施策:5494个集聚提升中心村庄,应进一步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3908个转型融合城郊村庄,纳入城镇建设统筹安排;4255个保护开发特色村庄,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220个搬迁撤并衰退村庄,限制新建、扩建活动;590个待定类村庄,在未明晰具体分类前,暂不安排重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已有4459个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到2023年可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乡土文化,需要传承。福建将独特的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等“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特色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级名镇名村42个、省级名镇名村121个,中国传统村落229个、省级传统村落503个。
乡村建设,要建也要管。福建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一体谋划、一同实施,探索农村公厕管护、村庄保洁、垃圾转运、污水处理整体打包市场化运营管理。
“再也看不到‘垃圾放田边、下雨全冲走’的景象了。”包敏惠是闽清县上莲乡垃圾分类专业队伍的一员。2019年开始,乡里试水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把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公厕管护等统一打包,让企业当“运动员”,政府做“裁判员”。中标企业每月服务费与考核得分挂钩。今年年底,福州全市农村环卫打包市场化率将达到70%。
— — — — — — — — — — —
声明:本文来自厦门网、厦门日报(记者:柯笛 )、福建日报(记者:张辉),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请联系请联系1861558173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