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安区坚持党建引领、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以红色力量推动绿色生活,以绣花功夫加强科学管理,以技术创新提升系统效能,助力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居民参与率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融入基层治理,打造一批“百分百行动”示范社区
为了抓好抓实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宝安区率先倡导以红色力量推动绿色生活,将垃圾分类全面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先后有44个社区荣获全市垃圾分类百优社区,5位社区书记荣获百分书记。特别是2023年,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狠抓垃圾分类“铁十条”落实落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抓,124个社区全面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民生服务项目,并通过民主协商、居民自治、党员双报到、民生微实事等,初步形成一批以垃圾分类为载体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典型案例。
如新安街道安乐社区每周三开展“安乐夜话”,听民意、解民忧,有效解决了分类投放点设置不合理、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新桥街道新桥社区将垃圾分类纳入网格管理,压实各类场所主体责任,形成“社区-部门-社会”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石岩街道龙腾社区成立共治家园委员会,以亲情式服务促进家园意识转变和文明习惯养成。其他社区也都涌现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多元参与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全市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中,宝安区率先制定了《百分百行动指南》,指导20个示范创建社区全面落实14类场所责任清单、制度上墙、赋能培训、设施配置、宣传引导和日常巡查,各场所信息登记率、检查整改率和日常台账覆盖率均达到100%,居全市第一;截至2023年底,20个社区对标得分均已达到80分以上,位居全市前100名。
条块一体推进,构建“管行业管垃圾分类”新格局
自深圳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宝安区以法治为基础,率先出台“八条措施”,将垃圾分类纳入绩效考核、行业监管及各类主体责任,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协同、条块结合的体制机制。3年多来,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住建、文体、市场监督等部门开展垃圾分类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和警示宣传20多场,全区累计立案处罚2185宗,罚款27.8万元,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初步形成人人知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
在2023年深圳宝安马拉松赛事中,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首次将Plogging(慢跑捡拾垃圾)融入其中,由50名热心环保公益事业跑者组成的“宝安区垃圾分类蒲公英跑团”精彩亮相,与现场的60多名志愿者、790多名环卫工人一起维护干净整洁的赛道环境,为“宝马”加油助威、绿色护航。
宝安区垃圾分类蒲公英跑团。
宝安市场监督、商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落实“管行业管垃圾分类”理念,常态化开展限塑、过度包装、光盘行动等检查监督工作。如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深入排查食品浪费违法行为,2023年以来共立案43宗;另一方面将“反食品浪费”主题融入校园课堂,举办“珍惜粮食”绘画展、光盘行动比赛活动;宝安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在区政府大院开展“低碳生活体验季”11.8垃圾减量日宣传活动,倡导机关干部职工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
宝安区开展“光盘行动”宣传活动。
宝安区在区政府大院开展11.8垃圾减量日宣传活动。
深入宣传引导,发动社会全民参与共建共管
宝安区深入拓展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结合“宝安第一课”、学雷锋日、垃圾分类宣传周(月)、光盘日、条例3周年、垃圾减量日等活动和节点,面向全体市民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讲、志愿服务、参观体验、光盘行动、换享集市、创意作品征集、“周六查分类”等形式多样的宣教实践活动300多场,组建区、街道、社区和小区四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共78支,参与志愿督导36万人次,居全市第一,并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新时尚,全民参与齐点亮”活动,助力深圳荣获全国“打卡点亮”城市一等奖。
宝安区开展低碳生活体验季活动。
开展“周六查分类”活动。
垃圾分类,教育先行。宝安区已创建586所蒲公英校园,共有690名教师获得了蒲公英教师资格,中小学、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同时成立了1个区级蒲公英少先队支队、11个大队及15个中队,先后开展800余场次垃圾分类主题班课或实践活动,累计回收牛奶盒近3.3万公斤。2023年,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教育局举办了宝安区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其中宝安区立新湖外国语学校代表队在全市决赛季中荣获最佳人气奖、最佳指导老师奖、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
宝安区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竞赛。
为深入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全区共培育并组织288名蒲公英志愿讲师,就近结对社区,累计开展垃圾分类蒲公英微课堂1500余场次,宣讲培训3.2万人次。同时,宝安区现已建成7座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体验馆,其中深圳市垃圾处理博物馆(宝安馆)于2023年5月揭幕试运行,现已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科普基地,并开通了线上VR云展馆,招募了48名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小小讲解员”,线上线下累计参观达1万余人次,成为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
蒲公英志愿讲师参加实践活动。
“小小讲解员”开展督导实践。
技术创新应用,智慧管理改善居民分类体验
为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提升居民参与体验感,宝安区在1080个住宅区高标准建成4257个标准化投放点,并完成了垃圾分类物联感知系统建设,100%投放点安装了AI视频监控和RFID读卡器,并与各类垃圾收运车辆、末端处理设施等统一接入市、区监管平台,实现住宅区投放点“视频+AI”监管和家庭厨余垃圾溯源应用全覆盖。
宝安区创新开发和运用AI分析、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模型,对投放点“垃圾满溢”“垃圾暴露”“桶不入箱”等问题进行自动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同时在系统自动派单、自动督办、自动结案,形成案件闭环管理。今年已累积自动生成预警、案件超4万件,按时整改办结3.5万余件,按时整改率提高至90%以上,居全市第一,垃圾暴露满溢、投放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大幅减少。
此外,宝安区在新安街道岭下花园创新试点,建成1座投放+储存一体化的垃圾分类驿站,采用可移动装配式大容量箱房,实现投放“零接触”、环境“零异味”和垃圾满溢自动预警,不仅弥补了环卫分类设施缺口,改善了垃圾桶点等环境卫生,避免了垃圾暴露、臭味扰民等问题,而且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体验感,获得了居民和物业的普遍称赞。
完善分流体系,推动行业发展质量稳定提升
宝安区不断完善提升生活垃圾“大分流、细分类”体系,现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通过线上预约回收或定时上门收运模式,实现各类垃圾“专车专线”运输和分类处理利用。其中,老虎坑餐厨垃圾预处理设施获得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目前,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8%以上,厨余垃圾分类率稳定在25%以上,居全市前列。
2023年,宝安区全面完成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点建设,建成1080个小区回收点,10个街道中转站和2个区分拣中心建设,并设置了90个以车代库回收试点,同时,在36个商务写字楼、34个住宅区和多个工业园区,分别开展了外卖包装垃圾回收、厨余垃圾可扎袋投放试点以及工业垃圾智慧分流工作,为推进“两网融合”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积极贡献。
为提升行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水平,宝安区积极探索试点地埋式、管道式等垃圾收集转运模式,并开展无人智能清扫应用场景试点工作,现已在公园、广场、市政道路等设置10个无人智能清扫应用场景试点,其中新桥街道无人智能清扫标杆示范已于2023年8月通过市级验收,带动全区环卫作业现代化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转型升级。
本文转载自深圳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丞华环卫展)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企业动态、环卫资讯,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