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垃圾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沿海国家共同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约80%的海洋垃圾源于陆地,20%左右源于人类的海上活动。这些海洋垃圾主要以塑料垃圾为主,一旦排入海洋,它们在海洋环境中就会长时间留存下来,不但会影响海洋环境,还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2021年海滨旅游胜地青岛遭遇了15年以来的最严重浒苔,而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浒苔在我国黄海海域连续暴发,对青岛等沿岸城市老百姓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可以说,清除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共建共享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更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生态环境部近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近年来,会同有关部门主要推进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塑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源头治理。去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建立了跨部门的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各行业源头防控塑料污染合力逐渐形成,海洋垃圾的源头减排力度不断加强。

二是将海洋垃圾治理工作纳入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统筹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推进沿海农村生活垃圾、河岸河道垃圾治理,防止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大力推进渤海海洋垃圾污染治理,开展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常态化防治。
张志锋强调,生态环境部牵头编制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内容纳入“十四五”重点工作任务。
三是推进沿海地方政府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指导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施海洋垃圾入海防控与专项整治。目前,环渤海三省一市、福建省和海南省等均已建立“海上环卫”常态化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洋垃圾的及时清理和常态化监管。

针对台风过后的海滩垃圾清理问题,沿海各地区均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开展清理工作,恢复海滩生态环境。以汕头南澳县、浙江舟山市、上海市为例,张志锋在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地区在清除海洋垃圾上积累的成果和经验:这些地区的有关部门,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对海滩垃圾的动态化监管,及时掌握海滩垃圾的堆积量和漂移位置,并及时组织开展海滩垃圾清理工作。同时,福建省开创性试行九龙江入海垃圾漂移轨迹的预测预报,也为提前做好暴风雨携带垃圾入海污染防范提供信息支撑。
四是加强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部每年通过“六五环境日”“六八世界海洋日”及其他系列活动,会同新闻媒体和公益组织,加强清洁海洋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清洁海滩行动。随着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支持和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每年台风过后,沿海环境保护组织和居民已经成为清洁海滩垃圾的重要力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海洋垃圾防治的社会合力已经初步形成,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公众关注的浒苔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今年黄海浒苔最大分布范围约为6万平方公里,是去年的2.3倍左右。目前,山东省和青岛市已经形成一套浒苔灾害应急处置的工作流程和方案,通过设立海上拦截、打捞、清理等多道防线降低浒苔绿潮带来的影响。
张志锋分析指出,黄海浒苔连续多年暴发且年际间出现反复,反映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长期受到高强度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改善还未从“量变”转为“质变”,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强调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根本上解决黄海浒苔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参加发布会,介绍了“碧海202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的有关情况,主要是通过加强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废弃物倾倒、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等八个方面的监督检查,全面强化重要区域常态监管,严厉打击重点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关键环境生态环境风险。
— — — — — — — — — — — —
2021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年会暨2021中国环卫博览会将于11月11日-15日在北京市举办,本次盛会细分固废处理板块,展示最新环卫装备,涉及水域保洁、海洋垃圾治理等相关领域,诚挚邀请品牌企业参与。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图片等来自于生态环境部、每日经济新闻、大众网、中国新闻周刊、环保在线等,为互联网发布并经整理,已尽量注明或保留来源,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修订、删除!谢谢!
